“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給瑞士的朋友尤拉的信中,提出來的一個猜想。
原本,哥德巴赫的猜想是“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現今流傳的大多是尤拉的版本,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也可以寫作“a+b”。
這個“a+b”問題的推進,先是在一百年前,被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 9”,後來是“7 7”、“6 6”、“5+5”……
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華國的著名數學家陳景潤順利證明了 “1 2 ”,只剩下最後的“1+1”被證明出來,就可以宣佈“哥德巴赫猜想”是成立的,這也是“哥德巴赫猜想”會被另稱為“1+1”的原因。
但就是這最後的一步“1+1”,卻是整整半個世紀過去了,也沒有人找到思路去解決,也是印證了大家的共識,便是“看起來越簡單的東西其實越難證明”。
而明夏想要做的,便是試著將這最後一步“1+1”給證明出來。
時間如白駒過隙般流逝,很快,便已經五月,而在下個月初,就是6月的7、8、9,應該高考了,學生們的壓力與日俱增,經常能看到學生因為班上的小測驗成績不理想就趴在桌子上埋頭大哭。
家長總說,學生除了學習就不用擔心更多,但其實,學生也很清楚自己高考不理想的後果是什麼,壓力也是真的非常大。
倒是9班的同學,就算班上有明夏那麼厲害的一個學霸,也雞血如常。
沒辦法,明姐人好,特別耐心給他們講題目,一定會講到他們理解為止,王飛也是個活潑的性格,大家都被他逗得很開心。
老師把他調到講臺旁,他就乾脆像是說相聲一樣,也不是搗亂的那種,而是很有情商的,在老師需要調節氛圍的時候,積極捧哏,使得9班的大家勞逸結合。
見自己班的同學日常崩潰,9班的每個人卻學習狀態都很好,引得其他班老師紛紛來找班主任吳偉平取經。
吳偉平也很茫然,坦白交代,都是王飛和明夏的功勞,他什麼都沒做,結果班上的大家自己就把自己弄得心態這麼好,總有種在坐享其成的感覺。
其他班老師:……
不知道他們酸他班上能有明夏這樣的學生很久了嗎?這是炫耀吧?肯定是炫耀吧?原地套麻袋可以嗎?
*
明夏不知道老師們之間的紛爭,就默默學習,默默地去努力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同一時間,隔著太平洋的那個國家,普林斯頓數學研究院的Ethen卻是深深震驚了。
出於禮貌,蔣業並沒有按照心中真正的想法,一日三餐地去提醒,就是每天早上都準時發過去的一句“Good morning”。
非常簡單的一個招呼,也就兩個單詞,後面再加一個“努力”的表情包,看起來非常正常,但和他一起審稿工作了這麼多年,Ethen和他還是有些交情的,比較熟,自然看懂了他的言下之意是“有空就趕緊審稿”。
以前,看到很好的稿子,蔣業也會催他趕緊稽核,卻也沒這麼執著地每天簽到打卡過,出於壓力,也是出於好奇心,Ethen便加快了自己的審稿速度,看完前面的論文,然後,趕緊點開了這篇論文。
第72章 第七十二章【捉蟲】
。 “周氏猜測”是華國數學家周海中提出來的; 內容關於梅森素數; 影響倒不是特別大; 但在數學界還是挺受歡迎的,被稱說是非常“具有數學美的式子”。
別看式子似乎也沒多複雜; 但硬生生是從上個世紀起; 那麼多試著證明它的人; 誰都沒有成功。還有不相信這個猜測的一些人; 想著要證明出這個猜測的不成立; 說周海中的數學成果是錯誤的; 也一直沒證明成功。
Ethen本人對“周氏猜測”的興趣不是很大,更關注“哥德巴赫猜想”或者“黎曼假設”這種leve的,但也因著身邊有好幾個和蔣業類似的,出於喜歡或者征服欲而堅持在試著證明這個理論的朋友; 便對這個頗有了解。
自從成為《數學年刊》的學術編輯; 這幾年裡; 他看到的這些著名猜測的證明理論; 不說一百,也有五十,但每一次都有很大的問題,便也真的沒報多少期望,只是耐不過蔣業一而再的催促罷了。
肯定又是一篇“一步錯; 步步錯”的證明論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