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竦鈉犯瘛�
在場考生、陪考的和看熱鬧的,雖觸動他們心扉的點各有不同,但卻都因儉王這兩番話而感到心裡暖烘烘的。
一旁的梅翰林和林學士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出了佩服的神色。
趙儉能從小到大都深得聖心,作為有望觸及那個大位的皇子,他到底是不同於普通皇子的。這收服人心的言語手段,也顯得格外妥帖自然。
等儉王說完話並示意梅翰林之後,梅翰林才開口道:“望諸位學子能謹記儉王教誨!”
“學生謹記儉王教誨!”考生紛紛回答。
“榜上之人的答卷也已張貼出來,與榜單一樣都將在此公示三日,以供學子們評判及學習。”梅翰林說完,就與儉王和林學士一起後退,將榜單前的地方讓了出來。
這現場的人,有考生、有來陪考的,還有純粹來湊熱鬧的,加起來怕有兩千人不止。若是這些人全都瞬間湧到榜單前去,那場面可能稍有不慎就會發生踩踏事件。
但所幸考生們還顧及著顏面儀態,不好在儉王和兩位考官面前失儀,於是又還連同一部分陪考的也沒有一窩蜂湧過去。因此,場面也不算混亂或難看。
而且,除了鄉榜可看上榜與否和名次高低外,答卷公示欄也同樣可以看。
“解元竟是黎池!”
“當真?竟是臨淮府浯陽縣黎池?!”
答卷公示欄上最頂端,張貼著的答卷赫然就是黎池的。
策問場三篇策問答卷,分別是玖拾肆分、玖拾貳分和玖拾分,合計貳佰柒拾陸分。
經義場共三十道題,黎池每道的答案都沒有錯誤,但每題也各扣了零點伍分,最後總計貳佰捌拾伍分。
這兩場的成績,若是隻單看某一場,黎池的成績都不是排名首位的。但黎池他勝在一個‘穩‘字,尤其是雜宗場,三百道題他竟只有一題答錯,他雜宗場的分數為貳佰玖拾玖分。
就是唯一錯的那一道史學題,也存在爭議。
“‘景廣文王於何年遣使北匈奴議和?‘我也是寫的和黎池一樣的答案,我記得這在《漢書》中有明確記載啊,為何就是錯的?”
“不,在《通史》中記載的是174年,而非172年。”
這時圍繞黎池議論起來的,也都是看完榜單後成績不錯的考生,因此才有心情過來八卦。
“黎池不是在貢院裡突發風寒甚至命垂一線,幸好有儉王送去一張被子才使他得以活命?怎麼還考得這樣好,甚至高踞解元?”
抱有這樣疑惑的考生不少,甚至看那些考生的神色,有的都已經往徇私舞弊、陰謀詭計方面想了。
但黎池的人緣是真的不錯,他之前請酒吃席、參加聚會等,苦心結交人脈的作用體現出來了。與他有過接觸的學子,大多對他抱有善意。
於是就有與黎池同桌吃過飯的臨淮府秀才,仗義執言:
“他該是在病倒之前就寫下了答卷?看這答卷上的一筆‘臺閣體‘雖然也出類拔萃,但看過他筆墨的人,就能看出這缺了一分力道,說明他也是受了風寒影響的。
但他學識畢竟過人,即使身患風寒也能考出這樣的成績,我是深感佩服的。”
此時,明晟也幫腔道:“在下浯陰明晟,此次與摯友鍾離書和黎池同住一個小院,在鄉試之前我們整日在一起探討學問,因此我們最是清楚他學識過人。
期間也品讀過他的文章,只能說,比這次鄉試所寫……要更加精妙得多。”
鍾離書也冷冷地補充:“這次的策問和經義,一看就少了一分靈氣。寫成這樣,他當時腦子怕是已經燒糊塗了!”
明晟榜上排名第十一,鍾離書排名第十,這兩人說的話還是有很高可信度的。
而且很湊巧地,鍾離書就是那唯一在三篇策問的總分上,超過了黎池的人。由他說出這話,雖語氣略顯高傲,但同時也更加有可信度。
之後同樣來自臨淮府的秀才,也都紛紛幫腔附和。
如此,一場還在醞釀之初的非議質疑,因為黎池的好人緣,有肯為他挺身執言的人,在最初萌芽時就消弭於無形之中了。
也許還有心思陰暗的人會心存質疑,但卻已在當下失了掀起風浪的時機,再難藉此次的‘首開考棚門‘、‘儉王贈被‘、‘身染風寒卻中解元‘等由頭,進而興風作浪。
當然,也不排除若是之後黎池虎落平陽了,有人以此為藉口對付他。
但什麼是藉口?就是敵人借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