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天線罩還必須有一定的強度,如果飛機一加速就被吹跑了,或者吹變形了,那也徹底完蛋。
好不容易透過塑膠廠的老師傅們,琢磨出來一種強度足夠,厚度較薄,質地比較均勻的塑膠罩,解決了天線的問題,結果更大的麻煩又出來了。
這就是第二個難題:發射機和接收機的體積,產生了掃描距離的問題。
現在這個時代別說電晶體了,就連得到電子管都很困難。白書傑把已經確定準備拆毀的一百多條漁船、貨輪,全部翻了一遍,一些老式的通訊電臺都被拆開了,好不容易收集到了足夠三部裝置的電子管。
但是,電子管的毛病就是體積大,製作出來的發射機和接收機體積都很龐大。
白書傑帶領他的秘密團隊,製作的第一部試驗雷達,發射機和接收機的重量超過了80公斤,而且體積尺寸是寬3米、長5米、高1。5米的龐然大物。
雖然探測距離在這個時代絕對領先,達到了120公里。但是這麼兩個大傢伙,平時放在地面上使用還無所謂,搬到船上和軍艦上暫時也無所謂,但是要弄到飛機上可就麻煩了!
經過一番推敲,白書傑認為這個年代的雷達掃描距離不需要太遠,能夠搞清楚半徑40——80公里就可以了。
這個時代的飛機,最大速度也不到700公里/小時。比較先進的戰鬥機也就680公里/小時左右。
如果雷達能夠發現40公里以外的飛機,飛行員那就有4——5分鐘左右的反應時間。要麼選擇逃跑,要麼選擇搶佔有利高度伏擊敵機。
降低掃描靈敏度,發射機和接收機就可以相應減小體積。
白書傑現在的技術條件有限,只能暫時選擇磁控管振盪器來發射訊號。它在脈衝調製器控制下,產生的高頻脈衝功率被直接饋送到天線,然後天線增益以後發射出去。
磁控管由管芯和磁鋼(或電磁鐵)組成。管芯的結構包括陽極、陰極、能量輸出器和磁路系統等四部分。
這些主要問題都解決以後,最後剩下電子管本身的缺陷,那就是功耗大、容易過熱,對於訊號接收機的靈敏度有很大影響。
尤其是壓縮了發射機和訊號接收機的體積以後,這些毛病就顯得更加突出。經過幾次失敗,白書傑總算是沒有放棄,最後面前能用。
現在的飛機可沒有什麼空調,連風扇都裝不上去,白書傑只能拿出一架96式g3m2a中型轟炸機,直接把主機板固定在機艙裡,然後用一層紗網製作一個罩子,能夠擋住灰塵就行了。
也就是說,白書傑搗鼓出來的所謂“機載雷達”,就像後世的電腦主機沒有機箱,徹底實現了“裸。奔”。
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劃時代的創舉。經過這架飛機升空試驗,白書傑命名的“飛龍一號雷達”從妙香山起飛,能夠辨別出75公里以外從平壤江南飛機場同步起飛的一架飛機。
最後確定的實用探測距離,達到了75公里。換句話說,在目前所有飛機使用最大速度飛行的情況下,自己的飛行員有7分鐘的時間做出反應!
白書傑選定96式g3m2a中型轟炸機作為機載雷達載體,是因為小鬼子的這款飛機,續航距離達到了4000公里。
因為不需要攜帶800公斤航空炸彈,而是加裝了一個副油箱,續航距離達到了4800公里,作戰半徑2200公里。
96式g3m2a中型轟炸機在3000米高度,最大平飛速度350km/h。也就是說,經過改裝以後帶上副油箱,可以連續飛行13個小時(沒有考慮機身和發動機的承受能力)。
所以白書傑決定一鼓作氣改裝了兩架,這樣就能夠在戰爭狀態的時候,24小時擔任空中指揮任務,同時使用兩個戰鬥機中隊輪流升空作戰。
這一次王心蘭帶隊到美國、歐洲,其中有一項重大任務,就是採購最先進的電子管、示波器、濾波器、顯示器,然後才能進一步完善機載雷達,製造出真正的天空眼。
其實,白書傑最先準備選擇小鬼子的97式ki21重轟炸機作為雷達載體,可是他始終沒有搞明白,為什麼最新的轟炸機,續航距離只有2500km。就算不載入1000公斤航空炸彈,改成副油箱以後的續航距離,還是隻能達到3200公里。
趙金喜跟著白書傑登上一架編號zh001的飛機,發現機艙裡面“亂七八糟”,頓時有些莫名其妙:“這就是你忙活出來的東西嗎?裡面怎麼像菜市場一樣的啊?還有啊,飛機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