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也知道,她那符紙並不是特別有效果。
劉關縣的百姓們相信,是因為之前有過一次預言,而且還成功了。
可其他地方是第一次,大家只能算是半信半疑。
現在鬧事的紅衛兵們全被弄到下面來了,省城應該恢復原樣。
正國想接麗珍過去,應該也是情理之中的。
孫大琴卻受不了,正國是她最喜歡的兒子,他在省城上班,那是沒辦法。
於是她把一腔熱情全都轉移到龍鳳胎上面了,天天都帶著豐產去看小寶寶,時常給小孩子買吃的,做衣服之類的。
現在乍然聽說,對方要去省城,她哪裡受得了。
她紅著眼眶,一個勁兒地哭,“娘,我捨不得倆個孩子。嗚嗚嗚。。。”
錢淑蘭拍拍她的肩膀,“你也要為正國考慮啊。自打孩子出生,孩子已經十個月了,他也就見過三回。”
過年一回,期間又請假回來過兩回。
錢淑蘭嘆息一聲,“如果孩子一直待在鄉下,時間長了,孩子該不認爹了。”
孫大琴抹著眼睛的手一頓,被錢淑蘭勸服了。可她還是傷心。
錢淑蘭只好帶著她回到村裡。
徐麗珍正在家裡收拾行禮,看到兩人進來,忙起身招呼。
兩個孩子正在睡覺,等錢淑蘭和孫大琴看過孩子之後,徐麗珍就招呼他們到外面坐。
錢淑蘭笑著道,“你到了省城有住的地方嗎?”
徐麗珍笑著點頭,“正國已經在省城買了房子。”
孫大琴立刻急了,“這孩子咋連買房都不跟我說呀。他手裡錢夠不夠啊,不夠我這有呢。”
徐麗珍忙擺手,“夠的夠的,這些年咱們攢了不少錢。娘,你不用擔心。”
孫大琴垂頭喪氣,看著徐麗珍擺放在桌子上的藤筐,裡面全是倆孩子的衣服,其中還有幾件是她買的。她的眼眶又紅了。
徐麗珍還是非常感激婆婆的,她住院的時候,做月子的時候,全是婆婆照顧她的。孩子晚上尿了哭了全是婆婆照顧。
徐麗珍摟著她的肩膀安撫道,“娘,以後等你們不忙的時候,就過去看我們。就在省城,不遠的。”
孫大琴眼睛一亮,可隨即又低下了頭,“我還要帶豐產呢,哪有時間去。”
錢淑蘭眉毛一挑,“下半年豐產不就四歲了嘛,這個年紀可以送到育紅班了呀。”
雖然鄉下沒有育紅班,可縣城有的呀,當初她剛穿過來的時候小蝶就是上育紅班的。
孫大琴一拍大腿,驚喜道,“我咋沒想到呢。等正康回家,我就跟他說。給他們帶孩子吃力不討好,要不是心疼豐產,我早就不想帶了。”
錢淑蘭嘆息一聲。雖然孫大琴也疼豐產,可她還是最疼正國的孩子,甚至連正國的女兒都比豐產要金貴一些。
過了兩天,錢淑蘭讓正軍趕著馬車把徐麗珍和她弟弟以及雙胞胎送到省城。
作者有話要說:這裡解釋一下,知青是分為三個階段的:
第一階段是(1969年之前):自願下鄉,這些人有的成為了勞模,有的受不了苦託家裡關係回去了,沒有關係的就留下來了。
第二階段是(1969年):懷揣烏托邦理想下鄉,就是文中的這些人,他們是第一批大規模的下鄉。因為有第一階段豎立的典型,他們就以為自己也能做到。可下鄉之後才發覺自己上當受騙了,把生產隊搞得烏煙瘴氣,整天批這個鬥那個。但上面的領導已經不支援這些人鬧了,於是強龍不壓地頭蛇,這些人漸漸的也就老實了。
第三階段是(1969年之後):知道下鄉苦,可不得不下鄉。所以他們下鄉之後是老實的。
第262章
七月的天,即使是早晨,也很燥熱。
王家村卻絲毫沒有感覺,為了地裡的莊稼,整個村子都忙起來了。三歲以上的人全都要下地。
大人們領到自己負責的區域之後,帶著家裡的孩子到地裡忙活。大人收麥子,小孩撿麥穗,幹得熱火朝天。
錢明華一直站在邊上指揮大家拿工具,等村裡人都走了,他抬頭瞅了眼天色,朝旁邊的記分員道,“知青過來了嗎?”
記分員搖頭,“還沒來。”
錢明華眉頭緊緊皺起,嘴抿得緊緊的,顯然是發怒了。他正想大踏步往食堂走,就聽記分員指著村口的方向,“那些知青來了。”
錢明華抬眼去看,心沉了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