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因為太過個性始終不肯流於大眾,導致他的電影作品始終無法擁有最大限度的大眾欣賞性,就是典型的喜歡的人很喜歡,不喜歡的人表示看不懂哪裡好看了。奧斯卡也從來不會青睞這種“個性”電影。
所以在他的職業後期,這位大師也不能免俗地朝著奧斯卡方向看去,為了討好奧斯卡和大眾審美,他推出了兩部比較傾向大眾審美的電影,《無恥混蛋》和《被解救的姜戈》。
這兩部帶著明顯“討好”奧斯卡的色彩,前者昆丁塔倫蒂諾把背影設定在了二戰,後者他直接讓黑人做主角帶出了黑奴制度和種族問題。
所以,帶上了“討好”奧斯卡的敏感黑奴題材,《被解救的姜戈》很順利地入圍了奧斯卡,不過最終這部朝1966年《姜戈》致敬的電影《被解救的姜戈》最後沒有得到奧斯卡。
不知道昆丁本人是怎麼想的,至少在白水看來,他是想“討好”奧斯卡的,但是卻又不肯完全跨出“討好”的那個腳步,作為大師的他或許知道奧斯卡那幾個一戳就高、潮的g、點,但是他踩得還不夠準。
因為在白水看來,他把1966年《姜戈》的美墨戰爭背景舞臺搬到南北戰爭前兩年,還把主角刻意換成了黑人,基本把《姜戈》整個故事的內部核心都換掉了,把孤膽英雄的槍戰片,改成了黑奴的自我救贖,強調白人是如何虐、待黑奴,強調了主角身為黑奴是如何透過反抗爭取自己權利最終救出妻子獲得自由的。
是的,這前半段都十分ok,他踩準了奧斯卡所有的g、點,內戰、黑奴、種族歧視,這完全就是朝著奧斯卡去走的衝奧片。
但是到了後半段,昆丁塔倫蒂諾那個性的一面又抑制不住出現了,他又開始進行自己的黑色幽默以及神轉折的劇情,他不但沒有昇華種族歧視和黑奴的矛盾點,反而弱化了,看到後面觀眾都覺得“種族”、“黑奴”這些敏感詞是不痛不癢的東西,觀眾開始關注主人公的帥氣威武和神槍法以及主人公的心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