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從前不與諸葛孔明為敵,難道不是因為在我們之是還隔著太多的敵人,輪不到我們與諸葛孔明正面對峙?”
“但如今不同了,大魏與蜀漢已經是彼此最大的敵人,也是陛下與諸葛孔明志向的攔路石。想要一統天下,就得要先把對面這塊攔路石給搬開了,否則誰都沒辦法再進一步,陛下以為,臣之所言可有過實之處?”
明明在說重組郡縣的事,怎麼會突然提到要坑諸葛亮上了?一群人都想不明白。
曹盼點頭道:“無知所言不虛,確實如此。”
所以,墨問道:“故而若那諸葛孔明以漢室的名譽詔告天下,讓孫權的長子承吳王之爵,那便讓銅雀臺上的文人文子好好地說一說,這事該怎麼看?”
“順便讓人去一趟益州,與那位李嚴好好地說說。”墨問一眼看向周不疑,周不疑心下暗歎,看了墨問一眼而與曹盼道:“陛下,臣以為李嚴這顆棋子此時不宜動。也是用不上李嚴。”
曹盼點了點頭,“朕也是這樣想的。”
周不疑作一揖道:“陛下,聲名之累,於勢起時有用,但於如今剛剛拿下江東大半基業的諸葛孔明而言,有用也不一定非常的有用。”
“陛下與諸葛孔明的關係,天下皆知。聽聞趙雲自刎於諸葛孔明床前,將士入內看之,稟於劉備,劉備依然將蜀地,幼主託付於諸葛孔明,並且留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無才,君可自取。足以證明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這份信任,隨著諸葛孔明與陛下平分江東,而收回昔日關羽所失之荊州二郡,李嚴縱然妒忌諸葛孔明大權在握,也知道,如果他真的逼得諸葛孔明倒向我們,吃虧的是益州。”周不疑一一地將益州的情形分析道來,遂一的反駁了墨問剛剛所出的主意之不可取。
“李嚴其人,雖是庸才,總還有幾分才,這等關乎益州之大事,他就算是想要亂來,也會有勸著他不可妄動的。”周不疑繼續地勸。
墨問道:“故,元直以為,此計無用?”
“確實無用。因為諸葛亮是不會親自授人於柄的。”曹盼很肯定地告訴墨問。
周不疑也肯定地道:“確實如此。
細細想了想,諸葛亮既然一心忠於漢室,對於曹盼這個竊漢之賊,他又怎麼會認下了曹盼封予孫權的吳王封號。縱要封王,那也是要重新封的。
曹盼道:“便依元直所言。”
一眾人聽著都不約而同看向曹盼,曹盼還有些奇怪,“諸卿這是何故?”
荀攸這個首相輕輕地一嘆道:“陛下穩重如同往日,臣等就放心了!”
畢竟剛剛平定了江東,這樣的功績在前,曹盼很年輕,哪怕是不年輕,想著再接再厲,一統天下什麼的,那都是正常。所以,荀攸說的是實話,他是真的怕曹盼急了。
對此曹盼笑道:“江東剛得,未曾太平,朕不思一股作氣拿下益州,不僅是因為時機不對,也是兵力不夠。朕雖然想要一統天下,但卻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墨問想坑諸葛亮,曹盼卻能分析出此事之不成,其知諸葛亮甚深,亦知天下局勢。
“陛下英明!”必須要誇讚曹盼的,想曹操不就是因為平定了烏丸,又得荊州,覺得自己能夠一股作氣平定天下了,這才會在赤壁吃了那麼一個大敗仗,至此而在有生之年都不能得償所願。
拿著曹操的例子來跟曹盼比,幸虧只是在心裡想一想而已,否則曹盼非得急。
“那麼,諸郡之事就這麼定下了。”繞了那麼多,正事總不能忘了。
曹盼的理由那麼充足,叫他們都沒法反駁,除了認可曹盼的意見,都沒其他的可說了。
“陛下,江東事平,陛下子嗣一事?”荀攸硬著頭皮地上去提醒曹盼一句,比起江東來,曹盼有無子嗣傳承關係更重大。
縱然如今曹盼平定了江東,後繼無人,人心不定,天下不寧吶。
曹盼看了荀攸一眼,“朕已有孕。”
墨問與周不疑沒什麼反應,其他人都驚歎地看向了曹盼,曹仁直接地問道:“陛下切不可為了安臣等之心,與臣等說笑。”
“此等大事,朕豈會說笑,朕說有孕,便是有孕了,絕無半分虛假。”曹盼一臉正直地說來。
“如此,大魏之福。”只要曹盼有孕,什麼擇夫啊,什麼無子不安,都不是問題了。幾個老臣真是為曹盼這子嗣的事給操碎一顆心了。
“軍師都提了,明日大朝,朕去了江東那麼久,江東已定,他們定然再提此事。朕今天也正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