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御駕親征之前,更是把監國重任託於弟手,倚為腹心。老婦以為,眼下由郕王代行皇帝之權,順理成章,諸臣以為如何?”
太后這個位置,於國家而言,一生最重大的意義,便在於帝位更迭時出面證明皇權交替的合法性。若是太后推薦的帝位人選不能使文武百官信服,百官自然有話要說;但此時孫太后不獨話說得有理有節,而且人也選得合適。
以吏部尚書王直為首的文武大臣見孫太后在這種關鍵時刻,居然行事有條有理,章法嚴謹,並不是無知婦人出來胡鬧,哭著逼眾臣找兒子,都有種鬆了口氣的感覺,異口同聲的道:“娘娘明見,臣等並無異議。”
人選雖然確定了,但無論是儒家的禮法,還是個人情意,郕王都不可能急虎虎的就答應,連連擺手道:“母后,此舉將皇兄置於何地?萬萬不可以如此!”
孫太后握著他的手柔聲道:“好孩子,我知道你們兄弟情深,然而國難當前,不如此不足以穩定人心,抵禦強寇。”
放棄為親孫子爭奪帝位,卻承認非己所出的郕王繼位的合法性,是她盡宣廟遺霜,一國太后的本分。但這重身份之後,她還是一個母親,嘴裡勸著郕王,想到兒子被也先俘虜,不知會受多少苦難,終究忍不住放聲痛哭:“你要好好的……好好的當皇帝,將你哥哥救回來,莫負了你父皇的遺願和這十幾年的兄弟情分……”
郕王連忙扶住孫太后,泣道:“兒臣知道,兒臣一定竭盡所能。”
政治人物的哭泣,都是別有意義的,過了會兒便在近侍的勸慰下收了。孫太后抹去眼淚,看了看廣場上的眾臣,再看看旁邊的郕王,想了想,又一指身邊的金英,喑聲道:“鈺兒,金伴伴是四朝元老,服侍你父皇忠誠勤謹,又任司禮監太監多年,熟悉政務。你身邊的大伴雖好,但在理政一事上,恐怕不如金伴伴有經驗。哀家一介婦人,在政務上能幫你的有限,唯有將金伴伴送給你,盼能助你一臂之力。”
朝堂上不是家常敘話的地方,孫太后要辦的事辦完,便抱著小皇子上了鑾駕,回了仁壽宮。她這一天受的刺激太大,雖然憑著多年爭鬥培養出來的韌性硬撐了過來,但心中之悲苦,實不下於任何一人。眼見錢皇后六神無主,一昧哭泣,她都已經去奉天殿打了個來回,竟也沒能緩過來,心中真是痛徹心腑,也不回答她們亂紛紛的問話,嘶聲道:“一個個沒頭蒼蠅似的,全沒半點主張!除了添亂,還會什麼?你們……都給我滾!”
錢皇后她們自入宮以來,就沒被孫太后這樣喝斥過,雖然心中害怕慌亂,卻也不敢頂撞,紛紛退了出去。
萬貞也想退走,但孫太后攬著小皇子,忽道:“貞兒,你留下照看濬兒。”
這種時候萬貞連氣都不敢喘粗了,更不敢拂逆太后的意思,應了一聲,就在旁邊安靜地站著。
小皇子從被孫太后帶去奉天殿,就一直安安靜靜的不亂說亂動,也不知是被嚇住了,還是怎麼回事,表情有些呆滯的安慰道:“皇祖母,不要哭……”
孫太后撫了撫小皇子的頭頂,眼中垂淚,道:“傻孩子……你知道什麼?你什麼都不知道……你這苦命的孩子!”
她痛惜了小皇子一陣,又想起千里之外的正統皇帝。在這隻有幾名心腹留守的大殿裡,終於忍不住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罵:“鎮兒!你這不爭氣的東西!你丟了江山社稷、丟了妻兒老母……只怕還要丟了自己的性命!你氣煞為娘!痛殺為娘了!”
她在朝堂上的哭泣,雖然悲痛,但那屬於太后的痛,每一次哭泣,每一句話說出,都把握著張馳的分寸,保持著國母的風儀。獨有此時此刻的哭罵,才是屬於一個母親痛失孩子的心痛,完全沒有太后的氣度,就像尋常婦人一樣,捶著胸口,拍著椅子,哭得涕淚橫流,聲聲啼血。
萬貞對於整個明宮都缺乏真情實感,縱然覺得正統皇帝是個“好人”,但也絕不像普通宮人那樣彷彿天塌了似的傷心悲痛,一直沒有哭過。直到此時孫太后哭得情真意切,她才感到心酸,忍不住跟著掉眼淚。
正統皇帝未出事前她心裡恐慌害怕,但這時候確定皇帝被俘,她反而鬆了口氣——雖然她對歷史沒有研究,但初中高中都有歷史課,明朝有皇帝被俘這種事好像她還有些印象,似乎最後這位皇帝是回來了的?
既然皇帝能回來,那皇宮應該不會有很大的變故吧?
宮正王嬋和嚴尚宮兩人拉不住傷心欲絕的孫太后,急忙喊道:“貞兒,你傻站著幹嘛?趕緊過來抱住娘娘!別傷了娘娘的玉體!”
萬貞連忙依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