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讓諸位將軍知曉吧……”
張良依君臣之禮走上前行了一揖,然後轉身望著臺下階站立近百名武將謀臣,慷慨說道:“秦孝公佔據嶢山和函谷的險固地勢,擁有整個雍州之地,君臣牢固把守,隨時窺視著周王朝的政權,大有席捲天下,包括宇內,囊括四海的勁頭兒,併吞八方極遠之地的心氣兒,就在這個時候,商鞅輔佐秦孝公,對內建立法令制度,致力於耕種紡織,整治攻守的武器,對外用連橫的策略使諸侯們相互爭鬥,於是秦國像兩手相合那樣容易毫不費力地取得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接了秦孝公的治國事業,遵循著先人留下來的策略,向南面奪取了關中,向西南攻取了巴蜀,向東面割得了肥沃的土地,像背面奪取了衝要險阻的郡邑,諸侯因此而恐懼驚慌,相會結盟對策來削弱秦國,他們不吝珍貴的財寶和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人才,採取合縱策略締結盟約,相互支援為一體。”
“當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英明智慧而忠信誠義,寬宏厚道而愛惜人才,尊重賢士而器重土人,他們相互約定實行合縱聯合抗秦,破壞秦國的連橫策略,聯合韓、魏、趙、燕、齊、楚、宋、衛、中山等國有關人士。”
“於是六國人才,有蘇秦、甯越、徐尚、杜赫這些人替他們策劃;有樂毅、齊明、周最、陳軫、邵滑、樓緩、翟景、蘇厲這些人溝通他們的意見,有吳起、孫臏、田忌、廉頗、趙奢、戴它、倪良、王寥這些人統帥軍隊,爭雄一時。”
“可最後諸侯們統百萬兵殺到函谷關下,秦人開關迎敵,九國師卻最終兵敗潰散,秦無亡矢遺簇之費,而天下固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到了秦始皇,發揚六代傳下的功業,像駕車似的揮動長鞭來駕馭各國諸侯國,吞併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滅亡了六國諸侯,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控制天下,威震四海。隨後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亦不敢貫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國擁有百萬雄師轟然倒塌,義軍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漢王當年一人倡導起義,秦王朝七代宗廟就被毀壞,連秦王子嬰也死在了別人手中,被天下人所譏笑,這些都是因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後來防守天下的形勢不同的啊!”
諸將聽了張良滔滔不絕的精闢言論,都陷入了沉思,頗為受教。
龍天羽點了點頭,感慨道:“是啊,世人都說我龍天羽有如神助,能擊敗龐大的秦朝,其實熟不知這是歷史的必然,即使沒有我龍天羽,也會有別人率先起義,完成這個目標,如今我大漢正在吞併天下的道路上,諸位將軍切記勝不驕,敗不餒,善待將士和百姓,我們君臣上下同心協力,讓漢室江山能延續數百年、上千年如何?”
百餘將領及謀士驀然拱手半跪,異口同聲道:“臣等鞠躬盡瘁,為漢室千年基業,死而後已!”
第五章 渡河伐衛
翌日,黃河距離龍門鎮十多里外的河灘上,漢軍聚集,十艘大型戰艦,數十艘大船,還有很多小船,都靠在了黃河岸邊,大約有八萬精銳,準備登船作戰。
河灘之上,旌旗飄展,人頭湧湧,甲士林立,數萬大軍肅然站立,鎧甲與兵器都閃著清光,整個隊伍匯聚在一起,散發著軍人鐵骨英氣和殺伐氣息。
今日就是要渡河作戰的日子了,與衛軍爭鋒,所有漢軍將士都充滿了期待和希冀,能在漢王的指揮下,渡江攻伐,馳騁沙場,為漢室一統天下的目標揮灑男兒的豪情,本身就是一種自豪。
“渡河!渡河!渡河!”
八萬精銳一起高吼,士氣如虹,凝聚成一股凜冽的戰意,擴散開來,壓過了滾滾的黃河咆哮聲。
四周的山川為之戰慄,氣勢雄渾,軍威殺氣瀰漫。
龍天羽走上點將臺,環顧一週,目光銳利,看這將士們熱血沸騰的高漲情緒,以及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