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3 / 4)

有了更好的法制與仁政集合,依法治國,要不儒術更管用吧。

龍天羽想了想道:“挾書律嚴重影響思想進步和文化傳播,早該廢除了,至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會不會有些偏激,畢竟治國不是隻靠一家理論就行,外交家、縱橫家、軍事家、法律家、文學家等等,三百六十行,何止百家理論,一旦全部廢除,社會談何進步?張太傅,你有何看法?”

張良不慌不忙,認真答道:“據《春秋》記載,天人相應,國家如有亂事出現,上天會用災害怪異進行警告,但只要不是大無道的時代,上天是願意扶持天子的,不過天子要強力勉勵於行道,所謂道,事循著它的走向治的路途,仁義禮樂,乃是推行道的工具,而不是主旨,目前漢軍在漢中之地發展不是長久之計,地理有限,人才也有限,過早推行儒術,只會使大漢維持穩定的現狀,卻不能迅速崛起,有吞併天下的勢力,現在百廢俱興,所有政策和律法都與以往朝代不同,這就是變革,而在變革時期最重要的不是禮化教義,而是法政結合,約束所有人必須遵守,這樣新政才能推行下去,只有等漢王贏得江山之後,再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遲。”

龍天羽微笑道:“正合我意,我打算設立一個翰林院,由張太傅為翰林大學士,日後頒佈科舉之後,選舉一些有才能、賢德的人放進翰林院,與內閣、六院協同輔政!”

這時曹參邁步上前,稟奏道:“漢王,據兵部緊急上奏,蜀王發兵在漢中西南邊境聚集駐紮,虎視眈眈,意欲擾亂我大漢邊境,形勢危急,請漢王定奪。”

第四章 蜀兵作亂

蜀族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於華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秦滅蜀之前,蜀分別由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諸族統領。開明五世之前,蜀國的都城建於廣都樊鄉。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成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闢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通道。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派司馬錯、張儀率兵滅掉了蜀國,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龍天羽聽了曹參奏言眉頭一皺,漢軍剛在漢中駐紮,這巴蜀就有兵馬騷動,看來這深山中的土住族人很不友好啊,便問道:“這蜀王發兵之事從何聽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蜀國不是不存在嗎,怎麼還會有蜀王?”

蕭何解釋道:“蜀國被秦滅之後,以東部為巴,西部為蜀,考慮到巴蜀地形險要,少族人居多,任用外官進蜀難以治理,所以為了方便控制當地百姓,便在這裡建立朝廷衙門,任免蜀王后裔子孫為偏遠地方郡守負責稅收等,朝廷派監衛帶兵馬駐紮下來監督,地方軍政分開了,自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大興土木,奢侈腐化,不斷從巴蜀徵集重稅,蜀人早有反側之心,利用天下義軍突起,蜀王孫則集合地方各部落少數族人殲滅駐守在巴蜀的秦兵,恢復了蜀國名號,此時動兵,定是擔心我大漢要發兵徵蜀,才在邊界地帶駐守重兵。”

龍天羽可知道巴蜀是中國古並代一個重要的經濟文化區,物產豐饒,經濟發達,歷來被譽為天府之國,如果利用好了,這可是塊寶地,興奮道:“漢中雖富饒,但面積有限,不足以迅速崛起橫掃中原,這巴蜀便是大漢的後糧倉,我必取之!”

張良說道:“蜀川地形險要,多是羊腸小道,四周皆為絕壁,奇險無比,十萬大軍也難以發揮作用,任你名將如神,手下雄獅百萬,真打起來足有在後面搖旗吶喊的份兒,何況這些土住族人對秦人痛恨,野性難馴,要想短時間內收復非常艱難,一旦戰事拉開,不能迅速結束,勢必把漢軍深陷其中,無力東進了。”

龍天羽點頭道:“無論如何,巴蜀一定要收復,但是不一定以大軍正面交鋒,五千龍牙部隊和四萬羽林軍便能成事,其實我的目的不是殲滅他們,而是收復在大漢的附屬下,成為大漢的疆土。”

趙堯道:“不若派使者去招降,只要蜀王願意歸順,我大漢可不必出兵,就能接管巴蜀。”

龍天羽聽著氣樂了,問道:“你當蜀王是三歲孩童嗎?隱忍百年的王位終於失而復得,肯定不會拱手相讓,何況秦王一統天下後,在這裡屢次增加賦稅,官逼民反,這些少數民族現在對外來的朝廷肯定心懷排斥,招降無疑自取其辱,目前要做的就是儘快掌握入蜀的路線,蜀王手中的兵力,以及各族部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