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
天啊,自己真的殺了劉邦,千古一帝的漢高祖就此血飲劍下。
回想史書記載,劉邦字季,漢王朝的開國皇帝,秦朝泗水郡沛縣人,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卻好酒及色,不事生產,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餳山中,秦二世元年九月,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
公元前206年,十月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也引兵入關,鴻門一宴,揭開楚漢之爭的序幕。
“轟隆”雷鳴西面傳來,風雨正逐步迫近。
龍天羽把心一橫,轉念一想,殺了劉邦又能怎麼樣?如果歷史不能改變,現在與將來的時空混為一體,那麼他又怎會死去?
另一種可能,自己真的返回古代,但不是自己那個時代所經過的空間,而是宇宙相對平行的異度空間,只是空間存在相同的人與事,以相似的規律發展,如果沒有外力干擾,它會以相同的路線延續下去。
如今劉邦死了,的的確確地死了,看來以後的發展將與歷史偏離,難以估測。秦朝氣數將近,雖群雄並起,但多數成不了氣候,又是戰禍頻頻,百姓受盡塗炭。分合離亂,自古皆然,此等不幸生於亂世,然則又是何等有幸,得以快意縱橫。
想到此處,豪情頓起,仰天長嘯聲若龍吟,翻卷著的風雲倏地靜止,有如凝固了,在場諸人無不被那種奇異的氣氛震懾,只懂目瞪口呆,失了心神……
※※※
寫到此處,我自己也是一驚,心裡七上八下的,可能大部分讀過尋秦記的人認為,歷史不容改變,讀起來才真實有趣,而且二千年的時空與現在是一體,沒有可能會改變,如果改變了,那麼後人將不復存在!
我翻了一下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很遺憾也沒搞清個頭緒,其實那觀點也是一家之言而已,回到古代後會不會改變歷史,好象研究太監會生男孩女孩一樣,空口無評不切實際,起碼返回古代目前是不可能的,至於到底什麼時空,有什麼聯絡,也只是推測而已!
尋秦中歷史沒有改變,因為主角從未想過去改變,何況作者已經提前構架了時空觀念和背景,那就是古代與現代是一個時空整體,不容改變!
但那是他的想法,天下人未必都要循規蹈矩,我在小說的開始已經幾次的闡述了自己的時空觀念,主角回到了古代,但不是未來所經歷過的時空,而是一個另外的宇宙平行的異度空間,它有著與這個時空相同的人與事,沒有外力的干擾會以相同的趨勢發展,現在主角穿梭時空的黑洞,來到了那個時空竟是自己時代的兩千多年前,從而破壞了這種平衡,歷史也就隨他的改變而改變,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很通俗易懂的假設。
可能有些讀者還是無法接受,或許是因為以前的那些觀點和科學論據太深入人心,先入為主,但我不是在與愛因斯坦角逐諾貝爾獎,我只是在為小說做個背景的構架,在這種前提下理所當然發生這樣的情節路線,沒有其他的意思,請不要拿太多的科學與虛構小說較真!沒必要!(實在接受不了,就當是我的一種荒謬的假設好了,反正假設也不犯罪!)
另外小說的每個章節,可能由於章節太短,導致讀者對某些章節似是非懂,有很多的疑問,覺得情節不合理,其實章節乃小說整體的一個元素,可能當時覺得主角或人物的反應不合理,有時就是要給大家這種感覺,為後面的幾章人物性格的變化形成對比,畢竟人是要變化的,但要有個過程,何況不同時代的人!好比沒有完全正確的真理,只不過真理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才會成立一般!
第二章 收攬群雄
龍天羽握劍而立,想到“先發制人,後發受制於人”此乃千古名訓,自古以來,對權力的爭奪都是你死我活的角逐,勝者榮華富貴、平步青雲,敗者身敗名裂、死無葬身之地。
而且爭天下更是瞬息萬變,時機稍縱即逝,當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時,而你卻猶豫不決,晚刻你的命運掌握在敵人手中,只有任人宰割,莫要怨天尤人。秦始皇不念親情殺母“寵男”,放逐仲父,得以成就霸業,項羽一時手軟,鴻門宴放走劉邦,給自己惹下殺身之禍。
而我龍天羽向來便是機遇的把握者,不會放過任何有利時機,才會在二十一世紀商業中後浪居上,稱霸電腦王國。既然決定爭天下,改變歷史的車輪,怎麼會給對手翻身的機會,當機立斷,決不能有婦人之仁。
“阿邦!”樊噲大喝一聲,雙目噴火,揮劍向龍天羽斬去。
龍天羽把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