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了年,眼看就要春耕,得拿出個定規來啊!好在總算來了領導和技術員,更可喜的是,梁書記在全縣推廣小崗村“包產到戶”的時候,提出了在公社下設的幾個生產隊實行“包乾到戶”,當然這種做法在中央下達的檔案裡是被允許的。(見十一屆三中全會關於農業問題的兩個檔案)
包產到戶和包乾到戶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分配方法的不同,包產到戶是“三包一獎賠”,包產包工包費用,超獎減賠;
包乾到戶更徹底,不計工分、費用、產量是多少,只要完成國家徵購和集體提留外,其餘的都歸己,後來有句話叫“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指的就是包乾到戶。農民只要跟生產隊簽了包乾合同,保證完成上面提到的上交任務,就可以根據勞動力強弱和技術高低承包不同數量的土地,承包期最長可達15年,如果是果樹、林木、荒山、荒地,承包期可能更長些,當然期間只要經過隊裡同意,也可以把協議轉包。
技術員也跟大家在技術層面上分析了淮北平原氣候、地理的特點,有哪些植被適合種植,哪些糧食可以間隙栽種,當然這些知識很多老農民未必就不懂,只是由於長期的思維僵化已經讓他們都拘泥在種地只能種糧食這麼一個怪圈裡,他們想不到可以透過種其他的作物來獲得收益,亦或者想到了但不知哪裡收這些。
馬振東很快就來了,拿著旱菸袋身後跟著和尚和趙佳,兩人捧著公章和檔案,大夥兒一下剎住話頭眼睛都盯住了趙佳手裡的紙。
“好了,報到名字的上來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