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奏章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翰林院編修,一看便是不知道哪一派推出來試水的。
皇帝卻把這份奏章留中了,既沒有說同意,也沒有說不同意,於是,大臣們開始紛紛猜測,皇帝這是什麼意思。
於是又有人也上了一份同樣意見的奏章,皇帝依然是留中。
皇帝曖昧的態度,引得人猜測紛紛,很多人在這些年看管了皇帝的嬗變,而且將靖國公和、李明哲趕出長安,又處死了柳正言以後,皇帝權威日盛,朝堂上大臣們的意見跟他自己一致則聽,不一致則不予理會。朝堂上的事情,再不是群臣可以逼迫他的。現在皇帝剛剛大權在握,他怎麼可能想要立儲。因此,保持清醒的朝臣一言不發,看著這個鬧劇如何收場。
更多的是心存僥倖,想要投機的人,他們一看皇帝留中,認為有機可趁,便開始上書說,請求立孝王為太子。
皇帝坐在龍椅上,指著這些奏章冷笑:“看看,看看,果然跳出來了吧。我就知道他們這些人安生不了。”
劉公公和劉勝站在一邊,任誰都能看的出來皇帝心情不好,他們兩個都斂聲屏氣的垂著首,用眼角的餘光掃著皇帝。
皇帝站起身,說道:“走吧,去見太皇太后。”
仁壽宮中,太皇太后正在逗涵因的兩個孩子,李德妃站在一旁。太皇太后年紀越大,便越喜歡小孩子。可惜崔賢妃的六皇子楊琨,身體三天兩頭不好,動不動就病,這麼冷的天氣,太皇太后也不敢讓賢妃把孩子抱過來逗弄,生怕路上受了涼,弄病了,於是李德妃便時常抱著涵因的兩個孩子過來,給太皇太后解悶。
皇帝給太皇太后見禮:“給皇祖母請安。”
“皇帝來了,過來看看這兩個孩子,長得多俊啊。”太皇太后笑道:“不要嫌我這個老太婆嘮叨,皇上的子嗣也太稀薄了些。皇上還年輕,應該多多臨御嬪妃,廣播雨露,才能子嗣豐盈。哎,皇后已經去世幾年,皇上無嘉偶相配,也不是常法。呃”太皇太后年紀大了,所以說話有時候會接不上氣。
皇帝趕忙趁這個機會打斷了她的話,他知道讓太皇太后說完的結果,就是自己又要面臨立後這個問題,於是趕忙說道:“皇祖母的訓示,孫兒記下了。其實孫兒是來跟皇祖母商議給孝王選妃的事情。”
太皇太后知道皇帝現在不想立後,也知道朝廷上對於立太子的議論,知道現在最好不要逼問皇帝,因此點到即止,笑道:“哎呀,沒想到這麼快,玳兒也要選妃了。”
“誰說不是呢。”皇帝笑道,“禮部提了幾個人選,孫兒便來找太皇太后商量來了。”說著讓劉勝把禮部的摺子呈給太皇太后。這已經是皇帝篩選過後讓人重新謄抄的。
太皇太后掃了劉勝一眼,結果摺子看了起來,果然重臣之女都被皇帝排除,現在留在摺子上的,都是清貴之家的女孩子,笑道:“都是家世不錯的孩子,其實選妃主要選的是品行,不如這樣吧,除夕大宴,把這些家的女孩子也都召進宮中,我親自看看她們的品行。”
“那就請皇祖母費心了。”皇帝笑道。
太皇太后想了想又說道:“這選完妃之後用不了多久就要大婚了,他們兄弟總共四人,這個大日子可不能不參加。梁王今年剛從封過跑回來,我讓他留下陪陪我,可聽說前些日子有御史上奏,說梁王在宮中逗留時間太久。這兩天,他又要上表辭行了。若是明年孝王大婚,他又要回來參加婚禮,一來一回也太過折騰了。我看皇上不如下旨,就然梁王多留些日子,等到孝王大婚完了再回封國。”
皇帝這一次卻沒有反對,說道:“皇祖母所慮甚是,就依皇祖母,這樣吧,朕下詔在長安中給梁王置宅,也免得他在宮中住著,招御史彈劾違反禮法。”
太皇太后滿意的點點頭,皇帝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太皇太后不想立孝王,而皇帝根本就不想立太子,兩個人在商討家事的和睦氣氛中達成了默契。(未完待續)
正文 第四百零七章 年關
接近年關,李湛暫時把手頭的事情放了下來,涵因的胎已經坐穩了,也開始忙著安排採購年節的禮物,並且安排這幾日要走的親戚。
“長房家肯定是要去的。”涵因在一個本子上寫著計劃,看了看,嘆了口氣:“其實我不是很喜歡長房家的氣氛,感覺一進門就有塊大石頭壓著似的。”
李湛聳了聳肩膀,笑道:“跟我一樣。”
“那件事你查得怎麼樣了?”涵因問道。
“只先翻了翻案卷,這事還要先放一放,好歹過完了上元節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