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之後,路德維希才收起了那張看起來兇巴巴的表情,並用更為輕柔的聲音說道:“晚安。”
“晚安。”早安就已經等在了門口的曼弗雷德也和林雪涅這樣說道。
於是林雪涅也向這兩位紳士道了晚安,並目送著他們走上樓去,直到他們的身影消失在樓梯的盡頭才關上房門。
由於這個星期六她實在是睡得太晚了,當她再次醒來的時候,那居然已經是中午了。但這樣的感覺倒也不賴,並且還讓她覺得還想再賴一會兒。在起床之後,她給自己做了一份早午餐,並直到下午才吃完那些,在伸了幾個懶腰後她就開始洗昨天拍的那些照片。
這是1938年的8月,二戰史上著名的“慕尼黑危機”也早已進入了它的前奏部分。
它是那麼的著名,又是那麼的重要,幾乎可以稱之為從和平年代進到二戰爭端的一個分水嶺。即便是在近一個世紀之後,世界範圍內的大部分普通民眾都依舊知道這次危機究竟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但是大部分的人,甚至可以說是絕大部分的人,他們都只知道在這場危機之中,納粹德國不費一兵一卒就向歐洲“討要”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
可事實上,這當然是一件可以稱得上是波瀾壯闊的歷史性關鍵事件。並且當你越是深入瞭解有關這起危機的全過程,你就越會明白它的結果並不是基於英國與法國的愚蠢,而是基於納粹德國的最高領袖阿道夫·希特勒對整個歐洲局勢精確到可怕的把握。
可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多事之秋的風暴中心,林雪涅卻並不覺得害怕或是恐懼。她甚至也已經不那麼的抗拒明天的到來。這或許是因為她已經知曉了最壞的結果會是什麼樣的。
那就好像是一場死亡,當你距離它還很遙遠的時候,你會恐懼。可當你就遊走在它的邊緣,彷彿隨時都會與之相撞並被它奪走生命時,你反而會十分坦然。
這沒什麼可怕的,反正它很快就要到來。
這沒什麼可怕的,反正你已經只剩下這些時間。
在這樣的時候,比起恐懼,珍惜眼前的每一秒會更重要。
1938年9月12日,
德國柏林。
對於地處偏北的柏林來說,即便是七八月的盛夏季節,他們也不曾感受到過多的炎熱。而當時間進入到了九月時,空氣中就已經帶上了許多的涼爽。
這本該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下午。
起碼,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柏林人是這樣認為的。
可林雪涅卻知道她正在經歷的這一天究竟會發生怎樣的大事。此時的她就好像正在經歷一場只有她一個人知道的讀秒倒數一樣,那讓她根本就沒法在辦公室裡,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專心於她的工作。
於是她開始整理起自己這陣子拍攝的習作。這當中不禁有她在室內拍攝的靜物、人物,還有她帶著照相機去到室外拍攝的人物與建築。當她把那些照片分門別類地放進照片冊的時候,她看到了那張由曼弗雷德給她和路德維希拍的“合照”。
但是如果一定要說的話,用雙人照來稱呼這張照片會比合照更為貼切。
那是因為,在這張照片中,林雪涅和路德維希並非刻板地並排坐在那裡,抑或是筆筆直地站在那裡。
在這張照片裡,無論是林雪涅還是路德維希都展現出了與這個年代的照相館裡流行的“端正感”全然不同的俏皮與自然。
照片中的林雪涅一手放在身前,輕搭在自己的肋部。她的另外一條手臂則被這隻手的手背託著,轉而輕捻自己的一束髮絲,她甚至還歪著腦袋,似乎正在思考著什麼。而路德維希則站在她的身旁,眉宇間依舊流露出了一種不耐煩的感覺,卻無論是他的嘴角還是眼睛裡都是帶著笑意的。並未穿著空軍軍服的親王殿下按照林雪涅所建議的那樣,45度角側身對著鏡頭,並且就這樣看著林雪涅。
由於給他們拍出了這張照片的曼弗雷德根本就還沒掌握“面對倒著的畫面還可以好好構圖”的高超技巧,因此這張照片拍得其實有些歪。
但林雪涅卻很喜歡這張照片。
很喜歡很喜歡。
似乎她即便是在2020年,化著精緻的妝容在單反相機的鏡頭底下也沒有被拍得那麼好看過。
正當林雪涅把這張照片拿起來看的時候,她的一名男同事經過了她的身邊,並且也看到了她手裡的這張照片。
由於那位男同事的身材很是高大,因此當他站在坐著的林雪涅身邊時,即便是注意力全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