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邵英雄對話劇舞臺的渴望,對直面觀眾的迫切。
1999年,話劇陷入了低迷,就連國家話劇院這樣的專業團體演出時,能招入場內的觀眾不過十幾二十個,孫洪雷就曾經說過,從99年末到2000年初他就不演話劇了,不是不愛舞臺,是沒人看了,有時候一場話劇只有不到十個人,都沒有後臺的演員多,可是,這些演員是用了小半年的功夫去準備!
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的結果是舞臺上的人才都轉向了熒幕,這份悲哀是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自己不行了,觀眾就突然拋棄了你。
當時話劇的尷尬和評書、相聲、京劇等等傳統曲藝差不多,那時在舞臺上演大多還是《圖蘭朵》、《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等劇目,這哪能抓的住年輕人的眼球?又有哪個年輕人看著一個華夏人帶著假髮,穿著襯衫、西裝、馬甲和晚禮服拿腔拿調的去演譯製文話劇?
後來從業者才慢慢想明白了,在劇場一點點回溫,郭徳剛先打響了德雲社的招牌以後,幾乎所有劇團都在反思,到底是演的節目錯了,還是演的人錯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都沒錯,是時代錯!
這是一個網路時代,年輕人不會為了哭一鼻子跑進劇場看一場悲歡離合的愛情,能在劇場裡坐得住看《茶館》、《龍鬚溝》的,也絕不可能是帶著沒過門的媳婦去娛樂的年輕人。想抓住這些人的胃口,那就得改!
2003年開始,開心麻花在經過努力後終於籠絡住一批觀眾的心,賀歲舞臺劇的概念也屢屢成為京城熱點,笑料不斷緊接時代的自制劇目開始頻繁出現在舞臺上,這股風氣不光在京城盛行,黃埔同樣如此。那一刻人們如同郭徳剛一樣發現話劇根本就沒有死,可是他們還是晚了!
2009年,歷史中的寧才神在電視劇《武林外傳》中賺了錢以後為了讓錢越滾越大達到他能成為製片人,掌控一部劇集主要走向的理想,他用所賺的錢排了一出《武林外傳》話劇,話劇已經推出立刻引起火爆反響,當年這部話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