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虎牢關本來就險峻無比,再加上後顧無憂,只需要死守不出就夠了。但李重的想法可不光光是守住虎牢,李重還想攻打洛陽呢,能在虎牢關下重創曹操,對後續的軍事計劃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道命令還是給郝昭等人的,李重命令郝昭出兵河內,渡河南下,做出攻打洛陽的姿態,迫使虎牢的軍隊回援洛陽。
第二道軍令是給太史慈的,李重命令太史慈立即擴大遊騎巡弋範圍,防止曹操偷襲。
可還沒等李重做出任何動作,春雨來了,滂沱的春雨連下了三天三夜還沒有挺,天地之間迷迷濛濛,無論是曹軍還是河北兵卒,都只能蜷縮在軍帳之內瑟瑟發抖,這種情況根本打不了仗,無論輸贏,被大雨淋過的兵卒都會大病一場。
三國時期可沒有青黴素啥的,得個傳染病就糟了,所以曹操和李重誰也不敢動手。
當然,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可以,喝點薑湯禦寒就可以了,但就現在這種情況,小規模的軍事行動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到了第四天,雨水終於小了下來,李重的第一支五千人的援軍也到了,當然,這也是騎兵,步兵是不可能走那麼快的,估計還在和泥濘的道路對抗。
摩拳擦掌的李重打算和曹操廝殺一場,手中有了一萬騎兵,李重的底氣也上來了,現在李重最不怕的就是野戰。同樣一心想要速戰速決的曹操也領兵出營,準備和李重廝殺一場,可兩個人想得倒美,還沒等動手,天空又烏雲密佈,雷聲四起。
啥也別說了,撤兵吧,曹操和李重再牛叉,也不敢和老天對著幹,只能看著春雨肆虐,心中就悲喜交集。
第三百八十五章 魏延挽弓射曹操
春雨貴如油這句話不是瞎說的,李重和曹操眼望著迷離的春雨,欣慰今年或與能有一個好收成,連年的天災人禍下來,百姓早就被壓榨的困苦不堪了。哪怕是李重和曹操再重視民生也不行,什麼興修水利,駐軍屯田,都不如修養十年有用。
但很可惜,戰爭一旦開啟,就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除非有一方一統天下。無論是曹操,還是李重,還是劉備,都想做這個一統天下的人。
無奈的是,誰也不知道這雨什麼時候會停,這仗什麼時候能接著打。
但接在當天夜裡,周瑜和李儒兩個人不約而同的來到李重的軍帳之中,提出一個破敵計劃。
兩個人的提議簡單至極,就是趁著夜色突襲曹營,打曹操一個湊手不及。
這很正常戰爭中本來就沒有那麼多一環套一環的計謀,往往是最簡單的計策,才是最有用的,兩軍對壘,無外乎就是火燒、水淹、斷糧這幾招,翻來覆去的用,偶爾穿插點離間計什麼的,就算十分精彩的了。
而這些計策難就難在使用的時機問題,時機對了,就是克敵制勝的奇謀妙策,時機不對,就是空費軍力的傻蛋。
說實話,偷襲這種計策真說不上好壞,運氣的因素更大一些。無論如何這世界上都不會出現主帥掐指一算,算出今天晚上敵軍回來偷襲,然後佈置出種種陷阱,一舉克敵制勝,眾將納頭便拜,高呼神人也的現象出現。
那只是戲文的說法,個人崇拜罷了。
想要對付偷襲,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主將像高順一樣,幾十年如一日的巡查軍營,不然的話,看的就是兵卒將領應變能力,和大營的防禦佈置了。
曹操的應變能力肯定不用懷疑,但營盤就不好說了,特別是前營還不是曹操親自駐守,而是夏侯淵,夏侯淵這個人是出了名的攻強守弱,這也是周瑜和李儒提議偷襲曹操大營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曹操的營盤並不好,原因很簡單,曹操來的匆忙,營盤並不牢固。而且虎牢關本來十分狹窄,不適合安營紮寨,不然的話,修建虎牢關也就沒什麼意義了。再簡單點說,就是曹操的營盤太長,前方遇襲的話,後方很難給予有效的支援。
既然兩大謀士都提議偷襲曹營了,李重立即點頭答應下來,唯一的異議就是李重認為在黎明十分動手更好,總所周知,天似亮非亮的時候,正式人睡得最沉的時候。
定下計來,李重立即將黃忠、魏延、韓當、凌操、高順等人叫到帳中,安排偷營一事。不多時,虎牢關中就燒了數鍋薑湯,用來給偷營的兵卒驅寒取暖。到了寅時,一萬騎兵臂纏白布,除了虎牢關,直奔曹操的大營撲去。
現在天還沒亮,春雨迷離,天地之間灰濛濛的,李重的騎兵身穿黑衣黑甲,也用不著掩飾身形,更不用人銜枚,馬裹蹄之類的,道上泥濘不堪,裹什麼也沒有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