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王也可以,是不是先把白鹿抓到呢?
不然的話,到時候沒有活生生的白鹿現世,豈不是有點貽笑大方。
蔡瑁說這話的時候真心有點臉紅,那白鹿,稻生雙禾,地湧甘泉什麼的祥瑞都是他自己捏造出來了。
諸葛亮也有點懷疑蔡瑁的用意,但沒辦法,人家蔡瑁本來就是支援他。而且諸葛亮本身就出自荊州集團,想要建功立業的話,還需要荊州集團的大力支援,真沒辦法把蔡瑁踢出局。
於是劉備軍中立即出現兩個派系,一個是激進黨,瘋狂支援劉備稱王。一個就是保守黨,趨向於保守穩重,暫時不稱王的。
總體來說,還是激進黨佔據上風,關羽、張飛的影響力太大了,而蔡瑁還在歸隱狀態中,掀不起太大的風浪。當然,最重要的是,激進黨手中有兵權,保守黨沒有兵權,顯得底氣不足。
愈演愈烈的稱王風暴幾乎讓陳縣之外的劉備軍放棄了攻城的念頭,各級軍官每天都在爭吵之中,甚至還有揮拳相向的事情出現,劉備更是忙著拆看各級官員送來的書信,忙得不可開交。
沒辦法,劉備成不成王暫且不提,他總要看看誰支援,誰反對吧!
曹仁徹底傻眼了,劉備這邊沒心思攻打陳縣,曹仁就獨木難支了,他的兵力本來就和趙雲差不多,別說攻城了,沒有劉備的幫助,野戰他都不一定能打過趙雲。
關鍵時刻,李重再次出手,命令趙雲撤兵至拓縣。
拓縣位於陳縣以北一百二十里處,和陳縣相比,距離陳留更近一些。由於劉備的軍隊無心作戰,趙雲突圍相當輕鬆,幾乎沒什麼損耗,就逃到拓縣。
這就是留給劉備集團狗咬狗的時間,有趙雲的威脅在,你們不是沒時間討論嗎?好,我逃跑!你們不就是想打陳縣嗎?好,我讓給你!
坦白說,陳縣根本就不在李重的軍事計劃之內,那只是李重最前沿的陣地而已,李重要求保留的不是陳縣,而是趙雲手中的有生力量。只要有兵有將,趙雲隨時可以組織起第二道防線。
如果說趙雲撤軍之前劉備還有一些打仗的心思,但自從趙雲撤到祏縣之後,劉備也沒什麼打仗的心思了。
當初和曹操約定好的是一起攻打陳縣,現在劉備已經做到這一點了,可以說完成了一個盟友的任務。
消滅趙雲的有生力量,劉備也做到了,再怎麼說這些天連續交戰,趙雲也要損失一些兵卒的,但讓劉備完全把趙雲困死那是不現實的。別說劉備了,就是曹操也這麼想過,雙方的兵力差距沒那麼大。
本來劉備和曹操的設想是消滅趙雲三分之二以上的部隊,讓趙雲手下的軍隊下降到五千到七千之間,但很可惜,趙雲突圍之後,手中依舊有一萬二千多兵卒。陳縣一戰,趙雲手中的兵力折損過半。
但必須說明的是,這一萬二千兵卒全都是軍中的精華所在,趙雲再怎麼腦殘也不會讓精銳兵卒和劉備曹仁硬拼的。
沒有了進攻目標,劉備馬上就不願意進兵了,興致勃勃的留在陳縣和手下官員商討稱王一事。
事實上劉備已經有點清醒了,知道讓趙雲跑的太過輕鬆,但事已至此,劉備覺得自己還是裝糊塗更好一些,嗯……還能麻痺一下曹操。
不得不說,劉備還是有些急智的。
曹仁再次來見劉備,請求劉備出兵相助,不過這次劉備就不那麼好說話了,非常堅決的拒絕了曹仁的提議。劉備給出理由相當站得住腳,陳縣已經是劉備所能控制的最遠範圍了。
再北上百里攻打祏縣,恕劉備鞭長莫及。曹仁也沒辦法反駁,劉備說的就是事實,除非劉備有大量的騎兵,可以隨時、快速的支援邊境的城池,不然的話,劉備不可能控制太遠的城池。
無奈之下,曹仁只得獨自率軍追擊趙雲,以解陳留之圍。
趙雲確實不敢和劉備、曹仁二人硬拼,但單獨把曹仁挑出來趙雲可不怕,二人手中的兵力相差無幾。橫渡濄水之後,趙雲帶領三千騎兵埋伏在濄水北岸,準備伏擊曹仁,命令周倉帶著大部隊先行一步。
這是典型的半渡而擊之戰術,只不過是攻擊的方向變換一下而已,但殺傷力還是一樣的恐怖。
曹仁剛剛有兩千餘兵卒過河,還沒列出陣勢,就被趙雲帶著騎兵一陣衝殺。
本來剛渡河的兵卒就比較疲憊,再加上其中沒有多少騎兵,還沒有密實的陣型阻擋。所以趙雲的騎兵表現的極度猖狂,一波亂箭之後,三千騎兵分成十隊,列出三里寬的陣線,橫著向曹仁的兵卒碾壓過去。
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