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重也沒有辦法,除非他眼睜睜看著華夏四分五裂,不然的話,這場仗時一定要打的。這就跟後來的內戰一樣,也別怨誰先打響第一槍,無論是大光頭,還是太祖,都抱著祖國一同的心思。
其實蕪湖的百姓也清楚這一點,李重不打劉備,劉備也要打李重的,頭幾年,劉備還不是一樣把孫策打跑了。
蕪湖百姓沒想到的是劉備做得這麼絕,戰敗之時,居然拿他們做炮灰。
安頓蕪湖是件很麻煩的事情,統計人口,撲滅餘火,發放糧食,發放禦寒衣物,一陣忙活下來,一天就過去了。到了第二天,李重才脫出身來追殺劉備,不過新的問題也出現了,就是糧草問題。
在戰爭時期。軍隊的糧草消耗大約是和平時期的三倍左右,追擊戰的糧草消耗甚至要更懸殊一些,也就是說為了蕪湖倖存的供養七八千百姓,李重追擊劉備的騎兵就要減少一千多人。
一千人看似對李重的實力沒什麼影響,但架不住前方還有十來個縣城呢,照這樣打下去,李重就不用追擊劉備,直接救濟災民就可以了。
劉備沿著大江逃亡,過了蕪湖,就是春谷縣了。劉備一不做、二不休,把春谷縣的百姓也攜裹到軍中,直奔涇縣逃去。
還沒到涇縣,魏延的一千騎兵就追到。現在劉備的軍隊已經拉長到十餘里,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步履蹣跚的百姓。
魏延看的兩眼發直,想要追殺劉備簡單,但想要不傷及百姓就難了,戰馬一旦賓士起來,撞到人非死即傷。魏延實在是不想傷及百姓,可魏延也不能下馬步戰,騎兵一旦下了戰馬,戰鬥力驟降,在追擊劉備,跟送死沒什麼兩樣了。
片刻之後,陳到和王平的軍隊也到了,兩個人手中有連弩兵,魏延也不敢上千看上,眼睜睜的看著陳到和王平越過百姓,消失在視線之中。
“這仗打的,真憋屈!”魏延怒罵一聲,也是無計可施,急忙派人給李重送信,詢問如何處置。
李重過了蕪湖,來到春谷縣,入眼的同樣是一片狼藉,烽煙處處,遍地死屍。這次李重也不淡定了,怒火沖天,對劉備破口大罵,言語之惡毒,用詞之新穎,聽得兵卒目瞪口呆,讚歎不已。
劉備臨走的時候帶走存糧,這個說得過去,就算攜裹百姓,也只能說劉備做事不擇手段。就算厚著臉皮說捨不得治下的百姓,那也能強詞奪理。
但是,劉備放任兵卒殘殺百姓就說不過去了,第一次你可以說沒注意,但第二次呢,連老百姓活命的糧食都搶,算什麼仁義君主。
嘆了口氣,李重下了決定:看看再說,不能打就不打了,反正也沒打算置劉備於死地,莫不如好好救援百姓,給江南留下一分元氣。
於是李重再次留下一千兵卒駐守春谷縣,又派人到秣陵送信,讓秣陵的守將向前線運送糧草衣物等等。
同時,李重也沒忘了給魏延下達這樣一道軍令:繼續追殺劉備,但不用考慮殺敵,也不許傷及百姓,換句話說,魏延的主要任務就是儘量解救被劉備攜裹的百姓。還有就是,絕對不接受劉備兵卒的投降,見到一個殺一個,無論是兵卒是將領,全部斬首示眾,給百姓報仇雪恨。
第一個倒黴的就是壟都,壟都和劉闢回到軍中,立即帶著五百兵卒到處驅趕百姓,加快行軍速度。
但百姓越來越多,劉備的軍隊也就前後脫節了,混亂之中,劉闢正好遇到解救百姓的魏延。雙方一通混戰,魏延的騎兵大發神威,頃刻之間就殺散了壟都的兵卒,魏延也在親兵的幫助下生擒了壟都。
必須要說明的是,魏延並沒有嚴格按照李重的軍令行事,李重的軍令是不許傷及百姓,但真要按著李重的說法打,魏延的騎兵也會有不少傷亡。於是魏延根本就沒顧及少數百姓,直接就派兵衝殺,擊潰了壟都的步兵。
當然了,黑鍋自然由壟都來背了,魏延的藉口多了去了。
風水輪流轉,魏延叫人把壟都綁到路邊的樹上,還沒等魏延動手,無數百姓就衝來上來,拳打腳踢,手抓牙咬,疼的壟都慘叫連連,轉眼之間,怒氣滿胸的百姓就將壟都送下十八層地獄。
劉備一路逃亡,一直到了柴桑,才和逆流而上的諸葛亮等人匯合。劉備這一路行軍接近千里,兵卒倒沒損失多少,不過百姓就慘了,劉備一路燒殺搶掠,差一點沒把富庶的江南變成千裡無人煙的不毛之地。
李重跟在劉備身後,擦屁股擦得不亦說乎,再也沒能力追殺劉備,收復了鄂縣,與文聘南北呼應之後,就止步不前,調兵遣將,直奔襄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