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甘心,為什麼同樣是亂世饑荒,為什麼有人卻還能錦衣玉食。
他們不甘心,為什麼大人物總喜歡挑起戰爭,攻城略地,安安靜靜的活上一輩子,而自己總是無力反抗,打什麼仗啊……摟著婆娘說說話,逗逗孩子玩耍,豈不是更好。
他們不甘心,為什麼有的人生下來就是王侯將相,而他們卻連自己的性命都掌握不在自己手中。
劉備和徐晃心裡也不好受,沒有願意當劊子手,對這些流民舉起屠刀,說是說,做是做,這根本就是兩個概念,任誰看到上萬人痛哭流涕,哀嚎控訴,也不會無動於衷的。當然,某些大家熟知的人例外,蜘蛛不敢舉例,自由心證吧。
和劉備相比,徐晃還好一些,他是被動防禦一方,不殺人就要被人殺,所以殺起流民來愧疚之心少一些。
但是劉備卻不一樣,這些流民都是被他用糧食引誘來的,可以這麼說,是他用一點點糧食,就換取了這些流民百姓的生命。劉備雖然偽善,但是劉備也不是豺狼心性,也有惻隱之心。
(蜘蛛書裡的年代變化很明顯,各個人物的實力、心態,都在變化,不要一成不變的看人,比如,張頜、孫策的武藝就在上升期,而黃忠、嚴顏的武藝就在平穩期了,謀士也一樣。)
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語點醒夢中人
殘忍血腥的攻城站沒有結束,雖然曹操和劉備都有惻隱之心,但天下大勢並不是他們兩個人能夠決定的,梟雄不能,英雄也不能,戰爭依舊是要死人的,兩個人唯一能做出的取捨就是……儘量死別人。(。)
如此一來,新野就變成了一個血肉戰場,一直到建安六年十一月下旬,參戰的流民百姓高達十萬餘人,其中新野的居民也被捲入戰爭之中。
這些參戰的流民大多數都慘死在戰爭的漩渦中,只有極少數幸運兒,逃過一劫,但也都加入到軍隊之中,討一口飯吃。
到了最後,徐晃也沒擋住劉備的大軍,這是實力使然,並不是徐晃的能力問題。
城破之時徐晃和張頜帶著一萬餘兵卒突圍而出,在育陽縣停下腳步,佈置防線,延緩劉備北上的速度。
其實徐晃和張頜並不需要太在意,連續幾個月的大戰下來,劉備也無力北上了,嚴寒!是荊州兵卒最大的敵人。
荊州還好一些,但是河北之地已經是寒風呼嘯,白雪皚皚的隆冬時節了。
對於貧苦百姓來說,一年之中最難熬的時間到了,夏秋兩季,餓了還能挖些野菜吃,冷了也能找個被風的地方取暖。但是到了冬天,根本就沒地方挖吃的,冷了也沒地方避寒。
凍餓之下,李重治下的百姓足足消失了將近兩成。
說句心裡話,狼心狗肺的李重心痛之餘,還有些慶幸的心思,死於凍餓的饑民百姓都是老弱病殘,可以這麼說,大自然進行了一次優勝劣汰的活動,將生存能力不強的老弱淘汰了。
可以這麼說,到了明年,李重的民政壓力就會減小許多。
將在草原搶掠而來的牛羊、糧食處理分配完畢,李重就召集麾下文武商議軍事,最主要的提議就是明年要不要攻打曹操。
由於地理位的原因,中原的天氣要比河北溫暖一些,春天也來的更早一些,也就是說,同樣遭受饑荒,曹操要比李重早一個月左右恢復過來。
那麼,要不要先下手為強,搶先出兵攻打曹操,就是一個需要仔細、慎重商議的問題了。
同樣,李重的的手下又提出兩個不同意見,保守方和激進方。
保守的代表人物是陳宮和趙雲,在陳宮和趙雲看來,如今河北之地剛經過一場嚴重的災荒,應該休養生息為上,不應該妄動刀兵。
激進方的代表是李儒和太史慈,在他們看來,河北受災嚴重,但是中原也好不到哪去。曹操連年征戰,早就難以為續了,只要再加一把勁,曹操勢力就會崩潰,至少也能將曹操逐出中原。
另外,李儒和太史慈還認為,相比中原,孫策和劉備受災更輕,一定會出兵攻打曹操,要是不趁著這個機會進兵,配合二人,就沒辦法在戰爭中撈到好處。
這兩個理由都對,都正確,李重頓時就難以取捨了。好在距離開春還有很長時間,李重有充裕的時間準備來考慮。
但是誰也預料不到,一個關係到天下局勢的決定,出現的原因僅僅是個女人的隨口之言。
擁爐煮酒,閒看梅花,這是富人專有的娛樂活動,窮人還是將精力放在養家餬口上比較現實。
但很顯然,李重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