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為給皇阿瑪送葬的兒子,來做這些事情不就好了。
···
突然被“百年後”,突然要被火葬甚至海葬或者天葬的康熙皇帝,默默的嚥下身為太子的可憐的皇阿瑪的一口老血。
他看著太子一臉認真保證的誠摯模樣,和阿茹娜格格對視一眼,又默默的各自移開視線。
有這麼個視生死如吃飯睡覺一樣稀鬆平常,又理所當然的認為,人死後軀體歸於天地自然才是正理的太子殿下,他們能怎麼辦?
當然,阿茹娜格格雖然上輩子也是受著儒家文化的教育,頗為認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尊敬父祖,不可輕慢”的這些思想。但是她畢竟也是經歷奇特,看過了歷史上的朝代更替,滄海變化,所以對於小太子的思想模式接受度還很高。
“人死如燈滅”,可不就是一了百了嗎?所有的死後哀榮,不過都是生者的儀式罷了。
但是康熙皇帝卻是著實的被小太子這句話給噎的不行。
此刻他是什麼悲痛傷懷都跑的沒影了,胸口上下起伏著,深呼吸,終於是壓下了已經到了喉嚨口的咆哮和悲憤。從牙齒縫裡擠出來一句,“那皇阿瑪就把自己和皇后們的身後事都交託給胤礽了。”
第76章 電
···
胤礽默默的低了頭不敢再言語。他好像; 又說錯話了?
“低著頭做什麼?剛剛說要把百年後的皇阿瑪天葬還有那什麼海葬的時候,不是挺坦然安定; 理直氣壯的嗎?”
康熙皇帝一邊對太子“兇”著話,一邊覺得自己是更傷心憋屈了。
你說將來給他這個皇阿瑪舉行火葬儀式也就罷了; 知道了這麼多“歷史上的事情”後,他也可以理解一些太子的意思。可是居然還有海葬和天葬?
一想到百年後他駕崩,軀體有可能會被太子給扔到大海里餵了大鯊魚,或者是被扔到大沙漠裡頭,被野獸或者鷹雀一口一口的吃掉,再啄乾淨肉渣子,康熙皇帝就想提腳踹過去。
更氣人的是他本人這還沒說什麼那?太子就自己先眼睛紅紅的; 一副好像馬上要哭出來的模樣,真是把他惱的牙根癢癢。
被自己最疼愛的太子的“冷漠無情”刺激的有點頭暈糊塗的康熙皇帝,選擇性的忘記了小太子“淚汪汪的紅通通的雙眼”都是那兩枚藥丸子的“功勞”。
胤礽只好抬頭; 弱弱的喊了一聲“皇阿瑪”。
“喊皇阿瑪也沒用。皇阿瑪都沒說一個反對的字,就乾脆的答應你了; 你倒是先委屈上了。”
摸了摸鼻子; 胤礽有點兒尷尬的開口; 慢慢的說明向康熙皇帝他的意思:“皇阿瑪,滿人的祖先女真人,本來就有火葬的風俗; 尤其在大金,大遼這兩個時期特別盛行。”
“那個時候的女真貴族們把火葬看作為一種非常吉祥和高尚的葬法。平民老百姓也因為火葬省事放心,花費少; 都跟著實行火葬。”
“雖然當時的女真人一半是因為受到了漢家佛學的影響,認為火是“大善”和“光明”的象徵。一半是因為他們經常遷徙,居無定所,既是不忍心拋下父母的屍骨,卻又無法隨身攜帶,才做出火葬這個無奈之舉。”
“這段歷史皇阿瑪知道,不用你提醒。”
看康熙皇帝一副不聽他說個道道來就不罷休的樣子,胤礽無奈的接著解釋,那兩個大大的刺激了自家皇阿瑪的,“天葬”和“海葬”的下葬方式。
“據兒臣看過的資料裡面,女真人在火葬風行之前,更早的時期,曾經因為周邊其他民族的影響,流行過類似蒙古族或者藏族的天葬。”
“他們認為人死後是有靈魂的,而靈魂是追求自由的,最終會迴歸於天地萬物的行列。因此當時的女真人就把親人的遺骸搬到荒野之中,既不在上面壘個土堆遮蓋起來,也不在旁邊種植個樹木或者立個碑作為標誌。”
“這種安葬親人的方式,是與漢人的殯葬文化歷史中,春秋戰國時期以前的“葬之於野,不封不樹”,的墓葬方式非常類似的。”
“至於海葬,兒臣記得《金史》卷中有過這樣的記載,把親人的軀體用“大善和光明”的火焰焚燒乾淨,骨灰不設棺木埋葬於地下,而是撒向大海或者附近的河流山川,迴歸天地。”
康熙皇帝冷哼一聲。“哦,記得還挺清楚。可是皇阿瑪不同意。”
胤礽低頭沉默,不知道怎麼讓皇阿瑪理解他的意思。
亡者的屍骨如何安葬,有什麼區別嗎?
在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