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貶高力士流放巫州,寶應元年四月,得聞李隆基駕崩,高力士哀毀過度哽咽成疾,同年遇赦回京同是命喪中途
“力士,擇日代朕擬旨,令遞楚國公柩還,以禮葬之,仍遣中使存問其家。另。追贈澤州刺史。”而今復思姜皎舊勳,李隆基片刻緘默,信步於梅林裡,暗籲口氣才不徐步緩說道。心情顯是平復許多。
諭令下。高力士反倒怔愣了下。方躬身應命:“是,老奴謹遵聖諭。”頓了頓,又續道,“老奴明日即差人速辦此事。”
江采蘋留意見,月色籠罩的梅枝叢影下,高力士側臉上看似劃過絲絲喜慰之色。但聽李隆基斂色道:“這件事便交由爾著手去辦即是,不必假手於人。”
“老奴遵旨。”高力士立馬空首領旨,起身時,頗帶感悟之味的朝江采蘋揖了禮。說來。李隆基不忘老臣,這對高力士實則也是種褒肯與安撫,自然倍感寬慰。倘使姜皎尚在人世。定當對此感激涕零,悔不當初。
江采蘋不動聲色的將目光從高力士身上收回,凝目李隆基,心下平添了分柔軟。天家也不盡是絕情時,儘管這份恩典對於一個早就死去的人來說,頂多只是死後的尊榮而已,至少可含笑入地了。當日在南燻殿外,江采蘋不過是隨口一問,著實不曾料及李隆基竟為此開恩,姜皎竟得以平反昭雪。這次李林甫可是欠下了其個大人情。
梅林靜悄悄,但這刻卻使人如沐春風般渾身輕鬆,就連高掛於夜空的那彎明月,仿乎亦在笑彎彎的俯視人世。
“朕聽說,前幾日太子來過梅閣”須臾心曠神怡。李隆基長眉微皺。環睇江采蘋,口吻不鹹不淡。話卻只說了一半便收聲。
江采蘋拈花一笑,美目流轉,及時接話道:“不止是太子殿下,韋妃也一併隨之同來過。”宮中的事,樁樁件件盡收於李隆基耳目之中,與其藏著掖著妄揣聖意,如實作答才是明智之舉,再者說,李嶼、韋氏登門拜謝一事,根本也犯不上為之圓謊。
看眼江采蘋明亮柔靜的清眸,李隆基囅然拊掌:“韋氏平素可不怎出門。”弦外之音,不言而喻。
今夜江采蘋的眸子,猶如天上的點點繁星,像極映著明淨天空的池水一樣,雙瞳剪水,顧盼生輝。直看的李隆基有些把持不住,如痴如醉。
“陛下有所不知,前些日子韋妃逢巧在梅林外扭傷了腳,身邊只帶了個婢子伺候,嬪妾不過舉手之勞,代為照顧了小會兒。過後便也未跟陛下提及。倒是太子殿下多禮了,那日竟帶著韋妃特來當面相謝嬪妾。”江采蘋語笑嫣然道,嘴上這般說示,心下自也瞭然。
當日逢雨,江采蘋陪韋氏坐等於梅亭時分,差了雲兒跟韋氏身邊的婢子蓮兒二人先行回東宮找人來擔抬韋氏。雲兒、蓮兒行至半道上,卻是巧遇見高力士,實乃高力士直接遣了幾個小給使過來,把韋氏送回東宮去的。想必高力士事後早已向李隆基有所交代,不過,一介女流,有時過於聰明不見得就是好事。李隆基既有意繞著圈子的說,江采蘋便也只能夫唱婦隨番,姑且饒著說幾句風趣話。龍顏不可冒犯,總不可反唇連問一通,指證李隆基是在明知故問。
“太子倒也學懂與人交好了。”李隆基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倒背過手踱了三五步,“下月二日,便為太子的冊禮,以愛妃之見”邊說,邊意味深長的凝睇向江采蘋,“屆時韋氏可應順理擢晉為太子妃?”
適才李隆基無端端詢及李嶼,江采蘋便已猜及要有此一問,這時面對李隆基的問示,仍貌似微打愣之餘,旋即不無惶恐的垂首,就地行了個叉手禮道:“陛下恕罪,嬪妾不敢妄言。”
歷來後。宮不得干政。李隆基當然聽得懂江采蘋這話實是在顧忌甚麼,於是伸手攙向江采蘋,緩色和聲道:“立太子縱為國之要事,卻也為朕之家事。至於太子妃,愛妃大可視之為後。宮中事,但說無妨。”
眾所周知,不日行完冊禮,太子即為名正言順的大唐新儲,乃它日要承襲大寶的人,而登上太子妃之位的人,無疑是要母儀天下之人。李隆基之所以問此,在江采蘋看來,估計或多或少同樣在猶豫不決,究竟是該立韋氏亦或應是改立張良娣。
倘或論家世,韋氏自是不二人選,當年王皇后與李隆基為李嶼選定韋氏為忠王妃,雖說重在為鞏固李隆基當時的皇權,但也是替李嶼長遠打算,更別說現如今韋氏之父、兄在朝中皆官居要職,唯一讓李隆基擔忡之處實則在於韋氏懦弱無爭的軟性子,原本是正室卻被張良娣奪了實權。說白了,今下才僅是個忠王妃的位分,來日可是一國之母的位子,李隆基著是不希看見張良娣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