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兒府,兒有失遠迎,切望父親大人莫氣。”
“朕何氣之有?聽兒言,莫非朕乃昏君不成?亦或是,朕來不得兒府?”
李瑁未接話,李隆基面色尚屬平和,雖說並不怎顯喜欣之色,卻也未見有絲毫怒意。李瑁從旁一搭話,但見李隆基本還可親的相容,頓添犀利味。
“兒實非那意”見狀不妙,李瑁腿腳不由發軟,忙吭哧作釋,“兒,兒只恐父親大人,責怪於兒這雷雨交加的天兒,天潮地溼,兒心下委實惶恐不安,絕非有意激怒父親大人”
“心下不安?可是做了何理虧之事?”未允李瑁釋畢,李隆基便冷哼一聲,嚴色打斷道,“平日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激怒朕朕尚不致於膚淺到如斯地步!倘非趕上這陣大雨,朕,何故來此?”
李隆基訓示著,即挑了睨壽王府門匾上,橫掛著的那塊府牌。
門匾上所隸篆的“壽王府”仨大字,於這刻,觸及於人目,突兀籠罩上了層蒼白感。由是,於細雨霏霏中,連帶整座壽王府,以及府邸前蹲著的兩頭石獅子,無形中亦平添了抹刺目。
“陛下,想來壽王原亦為無心之失。聖駕親蒞,換做何人,又怎生有不敬之理?必是歡喜過了勁兒,方一時口不擇言了。”李瑁言不逮意,且言辭間前言不搭後語自相矛盾,為免李隆基愈添震怒,高力士隨即從旁話和出聲。
“阿翁所言,甚數兒心。兒、兒切是無一日不盼望父親大人可來兒府”高力士肯為己上言善詞,李瑁為此深表感念之餘,亦忙不迭循著高力士話意,附和道,“自打兒母仙去,兒終日更是無不思懷母親。往日裡,阿孃常召兒入宮,兒尚可得見父親大人之面,然如今,兒多想,可如舊長伴親前,晨昏定省”
李瑁忽而聲貌俱啜,狀似無意地提及武惠妃,李隆基聞之,亦面色微緩。思及過往一幕幕,又豈不黯然傷神。愛屋及烏也罷,睹人思人也罷,當下著實再不忍多加質斥於李瑁:
“罷了。逢上這天變之象,朕本已心情極差,怎奈兒竟一如往昔,不知長進口無遮攔,朕見之感之,怎不倦堵厭怨?卻也可憐了兒一片誠孝之心,就此作罷吧咳~咳咳~”
許是時下天氣驟變的緣故,加之而今年歲的李隆基,原已早就盛年不再,前不久因於武惠妃卒亡,又已然身心俱慟不已,一席話尚未道畢,看似過度情激之下,便止不住連連乾咳起來。
高力士伺候李隆基大半輩子,數十載如一日陪伴君側,較之他人,甚為了解李隆基脾性,慌忙跨前小半步,及時攙扶向李隆基:“有道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龍體為重,萬望陛下切莫太過傷情了呀。”
壓低聲勸慰著,高力士即衝李瑁,暗遞了記眼神。
近年來,李隆基偶有咳症,早已在太醫署有所備簿,特別是每逢換季時節,一早一晚時候,咳症則較為厲害。儘管宮中太醫針對此症狀翻遍藥籍尋遍各種藥方,李隆基的咳症卻始終未見好轉。近些時日以來,武惠妃仙逝事宜一定程度上不可免除亦給李隆基造成某種重創,又間接致使病情日益加重。
延至唐代,太醫署雖仍屬太常寺主管,嚴格意義上說論,卻也早就各供其事,各司其職,各行其是。唐時的太醫署,不光分工明確,且署內學制之風頗為嚴格。略統計算來,已有太醫屬令兩人,從七品下,太醫丞兩人,醫監四人,同為從八品下,醫正八人,從九品下。
即使如是,對於龍體抱恙久矣,整個太醫署依是束手全無良策。各人才能有限,卻亦強求不得。
但現下這鬼天氣,久站在外,卻是極為不宜。僅單于禮數上論,同樣亦不合乎君臣之禮。
“是兒之錯,讓父親大人傷懷了,兒自當反省為是。即便父親大人有話訓教於兒,懇請父親大人先行進府,再行訓示亦不晚矣。恕兒諱冒,這雨尚不知何時才停,兒不無憂忡,長時間立於雨中,難保不有損父親大人貴體安康。”李瑁確也並非愚拙到無藥可救田地之輩,一經捕捉見高力士朝其示意,當即就心領神會高力士暗示之意指的是何,遂情深意誠地轉對向李隆基俯首服軟道。
“陛下,壽王所言,卻也在理。陛下切莫傷了龍體才是。陛下金安,天下黎民方可受澤於陛下,唯有陛下鴻福齊天,大唐盛況,方可萬代永興吶。故,老奴斗膽,望陛下保重龍體,以保盛唐太平,造福萬民世輩。”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高力士不愧乃千古一宦,嘴上功夫的確了得。聽罷其這串諫獻之說,且不論旁者作何感受,李瑁則已對其服貼的五體投地。
“當著朕面,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