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幢漂亮的歐式建築建造於民國年間,具體建造年代不詳,連網路上都無跡可查,據說曾為GMD駐舟山的行政機構所在地。蹭導遊的時候,我聽見一個導遊說,當年蔣氏來普陀山時就下榻在這裡。可見這裡應該說是當時舟山地區相對比較幽靜與高階的地方,至少它的硬體設施不錯,能接待蔣總統來訪。國家級的元首領袖能夠居住的地方,怎麼說都是當年當地條件最好的。
第一次逛它的時候,是到普陀山的第一天傍晚。下午遊覽了普陀各個勝境之後,回到旅店,時間尚早,夕陽半掛在空中,藍天白雲和著徐徐夏風,在滿山的綠樹成蔭中,我在舊樓區域兜兜轉轉,上上下下的探奇。
初初觀察這幢建築,它的主體樓層有三層,為水泥混凝土澆築,樓面立柱為羅馬風格,但立柱上方的裝飾飾物為洛可可的繁花式樣,相當精緻。欄杆採用了鏤空方形十字花紋,花紋中央有一個心型標記,看著很是時尚。要不是從老照片裡看到幾十年前的欄杆板上就已經是這個花紋,我還真以為這是改革開放後的傑作呢。
主體樓層呈U字型結構,三層之上還有一個類似於閣樓的頂層。頂層上用了半圓形的拱頂,讓人第一眼的感覺就會想起圓明園廢墟上那個圓形拱頂的拱門。這幢建築原先的層高很高,樓道非常寬闊,是民國標準大建築中經常會有的高度與寬度,使人走在其中,感覺相當舒暢,沒有現代建築中因為層高降低而出現的壓抑感。
舊上海曾經是民國時代最摩登與繁華的都市,因此留下了數以百計的老建築。在今天福州路、中山東一路等中心地域內的各式民國年間建造的高階樓房中,無一例外的都是層高很高,樓梯寬廣,歐式風韻,顯出很是大氣的海派風格。因此我推測,位於普陀山的這幢歐式建築,從它儲存完好的程度和建造風格上來說,很有可能是建造於上世紀的四十年代後期。
按照慣常的理念,這樣的建築,應該在十年浩劫之中難逃被砸的厄運。但是,幸運的是,這幢具有明顯GMD時代風格的建築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收歸國有。因在那個兩黨隔海對峙的年代,普陀山位於沿海前哨,地理位置重要並特殊,所以,這幢規格高而精美的建築就顯出了其的優越性。
在建國後的數十年裡,此地連續接待了幾任前來視察海防前哨的開國元勳與國家領袖,劉少奇、彭德懷、葉劍英、胡耀邦等都曾在這裡下榻。在十年文革那段歲月裡,這個地方暫時從輝煌步入了沉寂,成為了陸軍招待所。正因為有著軍隊的背景,這幢歐式風格的建築才沒有毀於文革,被相對完好的儲存到了十年浩劫結束。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全國之際,全軍上下的整頓與裁軍也讓這座曾經的陸軍招待所失去了其軍隊的背景。鄧小平時代,軍隊系統不允許經商的條例出臺之後,它被承包給了私人,經過一番裝修之後,變成了今天的碧海山莊,正式對外營業,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
想來它從軍方招待所變成民營旅店的歷史不會很長久,至少應該是在90年代的後期,這也許就是我在90年代初來到普陀山的時候,對這個地方沒有一點印象的原因之一。如今,在這幢建築的周圍,建造了很多新樓房和新景點,它基本上已經被團團包圍在了這些半新不舊的建築之中,不太能引起遊客們的注意。除了住在旅店裡的客人之外,很少有人會特別駐足觀察一下這幢建築,或者至多是從導遊的嘴裡聽說一些這幢歐式建築的歷史。
但,也正因如此,它在常年遊人如織、香火鼎盛的普陀山景區之中,獨具了一份難得的清幽。也為著這份有著獨特民國氣息的幽靜,我最愛漫步在它的三層小樓之中,想象著六十多年前這裡的一切,想象著1949年GMD覆亡前,這裡會是一番如何慌亂逃離的場景。
那天傍晚,夕陽漸漸的落下,室友趕著要回房,於是,我也步履匆匆的從這裡離開。明知我第二天還有時間再來,但,我還是忍不住駐足回頭望了一眼舊樓門前綠樹叢叢的花園。看著它,遠眺它,這樣靜靜的佇立在這裡數十年的老建築,依然優美的像一個含羞的少女,讓人捨不得移開目光。
第二天上午,虔誠拜佛的室友還在各個景區徜徉,我已經基本結束了“普陀三寶”的參觀瞻仰拜佛行動,中午時分在旅店附近的小街上買了一點吃食當午飯,又在花店裡買了兩朵紫色的蓮花,慢悠悠的回到了旅店。
回到旅店的時候,正是飯點。旅店裡有個文昌閣,名字聽起來文縐縐的,好像是個古蹟,其實也是老建築改建後的古今結合產品,內部裝修已經基本現代化,除了門楣和外牆壁上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