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的水稻估計長的不是很飽滿,就算不能用來吃,但可以碾碎了,飼養一些雞鴨鵝之類的禽類,補貼家用,改善生活,總比浪費了好。等到了冬天,土地就閒置下來,翻好地,施肥,讓土地修養一番。中間的地區,長江以南,我們可以推官兩季水稻之後,然後種植小麥,正好可以在第二年收完小麥之後,在迴圈種植水稻。至於北方,因為水比較少,夏天不適和種植水稻,但可以種植土豆,山芋,玉米之類的高產作物,到了秋收之後,再種上小麥。這樣輪番下來,收穫的糧食自然就比以前多很多。
宇彥德被關浩錦說的熱血沸騰,但旋即想到土地養料的問題,之所以很多地方只種一季,就是因為給土地自我調整的時間,使土地有肥力,能夠支撐第二年的種植。如果頻繁的耕種,雖然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果,百姓會在一兩年之內得到很多糧食,但以後土地越來越稀薄,甚至種不出莊稼了。
“土地肥力問題怎麼解決呢?絕不能為了一時的好處,就不顧以後了。”宇彥德輕聲說道,這個是關鍵問題。他這個五穀不分的人都能想到,詳細關浩錦這個專門研究農業的人,想必不會忘記這個問題。
關浩錦點點頭,說道:“土地肥力的問題,的確是個大問題,也是個非常難解決的問題。傳統的方法,只是用一點草木灰,灑在地裡面,用牲畜的糞便施肥。那些糞便都是直接弄到地裡,並不能發揮肥料的肥力。如果把這些糞便,草木灰放進水裡,或者河塘的汙泥裡漚一下,這樣就可以得到幾倍的肥力。加上之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