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組”彭大志任組長,馮志剛是副組長,組員只有一個人,就是三嫂。三嫂要求大志把井兒也調過來,大志痛快地答應了,反正井兒不怎麼會燒飯,需要另找一個燒飯的。
大志把這事當作一件生意來做,費用由他出,給志剛和三嫂每人10%的股份,將來成立公司時,就按這個比例註冊。大志的組長只是掛個名,所有的事都志剛負責,志剛帶著三嫂和井兒具體落實。從設計、改造、裝修到竣工,前後花費五個月時間,三個人都瘦了一圈。
籌備慶典時,大志問志剛:“你看,我們的民工之家要不要取個名字?”
“大志哥,我想好了,就叫‘鄰村民工之家’,你看行不行?”
大志沉吟著:“‘鄰村民工之家’有什麼說法嗎?”
“我在想,如果說我們的工地算是村莊,‘民工之家’的房主就是我們的鄰村。我們把村莊帶到了都市,工地就代表了外地民工的家鄉,也是把我們的鄉土文化帶到了都市,與都市文化互相沖突和交融,我們的家鄉和大上海也是鄰村了。這樣,形象地體現了民工與城市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還預示了這種關係的未來發展趨向。你看這個說法怎麼樣?”
“好!志剛,你太有才了。”
大志高興地和志剛開了句玩笑。
大志以鄰村為名,一下子註冊了兩個公司:上海鄰村民工之家有限公司和上海鄰村建築裝修有限公司。他原來只是包工頭,掛靠在別的公司下面拿工程,現在擁有自己的公司了。
“鄰村民工之家”落成典禮很隆重,大志請來了一些重量級人物,包括村、鎮黨政領導,城建、規劃、監理等部門領導,建築公司領導和工地負責人等等。媒體也以《外地民工有了自己的家》為題作了報道。鄰村民工之家和鄰村建築公司同時名揚大上海。
志剛擔任鄰村民工之家的經理,三嫂是副經理,井兒做行政,三個人配合得挺好。隨著入住人員不斷增加,又招了一個水電工、一個清潔工兼燒飯。
井兒基本恢復了,至少表面上看是這樣。她依然話不多,幹活有條不紊。大志批准買了兩臺電腦,志剛和井兒各一臺。
井兒做過行政前臺,會用電腦,按照說明書把電腦裝起來。大志不會用,說:“井兒,你教我怎麼用電腦吧。”
井兒問:“你會拼音吧?”
“會。”
“那就用拼音打字,從打字開始學吧。”
井兒把列印好的規章制度、員工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