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種子和落花生種植資料,羅興都會幫著落實。而本地事務,像是勸說百姓試種,墾荒、榨油作坊考察和設定、出售路徑,他和湯師爺會親自監督。想了想,又問可貞借了《天工開物》、《齊民要術》、《農政全書》過來看。
原本昨兒和可貞說了一晚上話後,他還只覺著醍醐灌頂。可和羅興說了半日話後,他才覺著自己究竟有多孤陋寡聞。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趕緊學起來。
而見蘇慎如此重視農耕之事,可貞真是非常贊同。
這個時代,王政之本,本來就於農桑。
《管子治國》中所謂“凡為國之急者必先事農”治國理論,由先秦一直貫穿到現,一直都是歷朝歷代朝廷制定各項政策指導思想,也一直是歷朝歷代州縣衙門第一要政。
兩漢時期,不少原先小縣當縣令官員,因為獎募農民開墾荒地有功,考核時拔為上等,立馬調到大縣去當縣令。唐代宗時期,奉天縣令勸農有功,州縣正堂中考為第一,馬上被提升為長安令。北宋徽宗趙佶,給人印象就是個風流天子,於治國之道上昏聵數一數二,可他卻還知道發展農業是立國根本,而且還曾經專門釋出了一道詔令昭告天下州縣官員,規定基層衙門首要任務就是“勸課農桑”四字。到了前朝,太祖皇帝高坐金鑾殿時,也是為看重農事。覺著一個官員如果連勸農工作都做不好,那也就不配為官了。
可是,與之相反是,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可以算得上是天下士人通病了。
就像現如今很多傳承有序家族對於年少高中者從來不賀一樣,不賀,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