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等無數技藝,同樣能讓你感動,同樣蘊含了無窮的道理和奧秘,你要繼承前人的最高技藝,參考其餘才智之士的心得和體會,然後歸納、懷疑和創新,你們人類中有句話說得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其實就是道理和規則的總結!”
張東只覺一扇神秘瑰麗的世界的大門正在向他冉冉開啟,眼眸中亮起了璀璨的光芒,如同天上的星星那麼耀眼,旋即他暗中又出了一身冷汗,當初監控儀故意墜落在他的腳下,之後又不遺餘力幫助他,今天再這樣點醒他,甚至還叮囑他引導人類文明走上正確的軌道,莫非難以抵擋的天災人禍就在眼前?
第0256章 一夜間成古琴大家
張東搖搖頭,把不好的念頭搖出腦海,一臉釋然之色,眼眸一片清明,現在他有撥開雲霧見天日的感覺,只覺前進的方向無比清晰,再不耽擱,下令道:“監控儀,製作一個琴壇高手榜,把自古至今懂得琴技的高手羅列出來。”
很快,一個個明傳千古的名字出現在張東腦海中那個虛擬螢幕上:孔子、伯牙、嵇康、董庭蘭、蔡邕、蔡文姬、司馬相如貝多芬、莫扎特、舒曼、大施特勞斯、小施特勞斯、肖邦、海頓、舒伯特、馬赫、李斯特
張東一個一個細查他們的生平,看他們的監控錄影,聽他們創作出來的美妙琴曲,陷入了一個多姿多彩的音樂世界,怎麼也不能自拔。
他似乎領悟到什麼,似乎觸控到了天地規則和特別的道理,但卻怎麼也抓不住,怎麼也描敘不出來。
“唯有你自己懂得琴技,歸納總結,才能慢慢領悟其中的道理和規則,移植他們的監控錄影吧,別浪費時間了。”監控儀解釋道。
張東驚醒過來,挑選出兩人準備移植。
這兩人就是伯牙和董庭蘭。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楚國郢都(現湖北荊州人)。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絃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現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伯牙的作品。
董庭蘭(約695年—約765年),隴西(今甘肅省)人,青年時代師從風州(今屬陝西)琴師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諸流派,而青出於藍,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由於七絃琴十分古老,難得知音,當時西域音樂又盛極一時,欣賞七絃琴的人就更少了。董庭蘭雖然身懷絕藝,但因為和者寡少,無人與他交流,他本人又不善於開拓,來欣賞他的琴技的人就很少了。這個沉痛的教訓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藝術要與群眾聯絡在一起,否則就會失去生命力。於是,董庭蘭刻苦鑽研篳篥的演奏藝術,篳篥是以軟蘆為簧、以竹為管的豎笛,由西域樂人傳入中原後,即成為唐代宮廷中十部樂中的主要樂器。董庭蘭走出琴室,常與西域樂師交流技藝,到市井村邑為百姓演出,在民間汲取藝術營養,也到樓館茶座為名流學士吹奏,故技藝提高很快,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篳篥演奏家。
董庭蘭為了吸眾家之所長,“周遊四方,聞有解者,必往求之。”先後彈過雜調三百,大弄四十,其演奏曲目之廣,為當時琴壇罕見。但他認為“多則不精,精則不多”,故只對其中的優秀琴曲精益求精,並不是每首都下同樣的功夫。許多著名詩人都成了他的好友。李頎在詩中描繪了董庭蘭的精湛技藝: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復睛。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描寫篳篥聲悲咽淒涼,幽咽纏綿,彷彿使生靈都窒息了。董庭蘭極負盛名,著名詩人高適還贈詩給他:“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表達了詩人與這位音樂家的深摯情誼和對他高超技藝的讚美。
董蘭庭有著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這在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一詩中,有著生動的敘述:“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說他在遲速變化中得心應手,旋律住復中都富於表情。美妙的音樂把詩人引進了一個想象的境地:“幽陰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音樂的表現力是如此豐富、感人。如果沒有董蘭庭的出色演奏,李頎這首描寫音樂的名詩,是不可能產生的。
得到了這兩位琴技大家的記憶,張東深深震撼了,感動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