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德,便可帶走!”
南華真人朝著老者行大禮,接過書來坐下,翻開書來,當著眾強者面,開始誦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地初開之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萬靈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之下,天地為綱,一切存在皆為道。故所謂大道無處不在,道亦無處不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道德經》講的是天地至理,大道無形,大道至簡,平淡中又透著玄妙無比,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不分章。
寧無缺對《道德經》也很推崇,在後世,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涉及到了哲學、邏輯、宗教、天體科學、生命科學、文學語言、醫學、生理、心理、化學、生物、醫藥、物理、氣象、環境,天文、地理、社會、倫理、宗教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乃至影響到世界。
嚴謹的邏輯,精美的文字,玄妙的思想,傾倒了一批又一批學者,吸引他們不懈研究,窮神探賾。
讀完《道德經》,那送經的老者問南華真人,“爾可得道德?”
南華真人起身,恭敬一禮,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解?”老者問。
“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
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
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
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慾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慾,則無為而治。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
“爾得道德矣,自去自去!”老者大笑,轉身走回太初宮,逐漸消失。
南華真人恭敬行了大禮,捧著《道德經》走下雲端。(未完待續。。)
第七百八十五章 秦皇問劍
南華真人走下雲端,道衣飄飄,手捧經書,朗聲道,“吾有《道德經》兩部,可傳之於天下,天下有緣者,皆可觀之!”
話音落下,南華真人將《道德經》往天空扔起,道道紫雲落下,那《道德經》上的文字在紫氣之中逐漸顯化,最後,函谷關上的雲海化作洋洋灑灑的五千《道德經》。
天地震動,隨著經文出世,雲海功德降落,籠罩函谷關。
紫氣東來三千里,五千《道德經》流傳!
整個天下,都響起了南華真人誦唸《道德經》的聲音,那蘊含著道與理的文字,讓許多修煉之人茅塞頓開。
儒教,孔子與弟子們講道,忽然《道德經》文聲流傳天地間,蓋過了所有的聲音,孔子朝西而望,不由感嘆,“道德真經一出,可媲美吾之六經!”
“老師,此經乃道教思想集大成之作,道祖著《黃庭》,太上作《道德》,佛門有《心經》,禪道有《摩柯》,吾等何不著一書,集合儒教之大成,傳於天下?”孔子弟子顏回道。
孔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