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竟是直搓搓手沒了主意,於大娘一瞅樂了,上前拍了根子一巴掌道:“行了,臭小子,多大點的事,平時瞧你挺有主意的,咋,到了媳婦跟前就軟了。”
根子不傻,這話分明帶著醋味,雖說是自己的娘與媳婦吃醋真是分說不著,可剛剛在馮家,大舅哥點他那話,他自然知道啥意思,這會聽了自己孃的話,忙分辯道:“那哪能,兒子這不是想著早點給您和爹抱孫子嗎,娘,你沒瞧見,我剛剛去馮家,見二丫帶著三孩子回來了,還有鐵柱哥家的兩小子,可精神了,那二丫家的小丫頭更是古靈精怪的,才三歲不到的年紀,說話愣是一套一套的,大眼睛黑的跟那黑葡萄似的,咕嚕嚕的轉著,瞧著可喜人了。”
這話還真說到了於大娘和根子爹的心理,他們家就兩個兒子,老人去世,守孝一年議親也是平常,可是大兒子非要耗個三年,於大娘不是那沒心思的婦人,兒子這麼一說,心理就有些猜測,知道大兒子不像小兒子有啥心理話都跟她這個當孃的說,大兒子一天認幹,小兒子嘴甜,不過於大娘也不是那偏頗的人,家裡就兩個兒子,一碗水端平,因為大兒子從小懂事,從來不為了要什麼東西而在當孃的面前耍乖,於大娘反而更心疼大兒子一些,見大兒子起了這心思,根子爹開始還嘀咕嘀咕,後來就讓於大娘用話頂回去了,於大娘當時就對根子爹說:“咱兒子孝順,你別成天用那些話咯應他,他爺活著的時候就對根子好,咱兒子從小跟他爺爺一個被窩摟大的,這點事都是應該做的,就是耽誤兩年,也沒啥,到時候好姑娘還得給咱兒子留著,那有姑娘的人家還得說咱們兒子是好樣的。”
於大娘這話也不算是唬人,根子如今在村裡的名聲就很好,不只因為小夥子能幹,更是因為小夥子孝順,連帶著整個於家的名聲都比以前好了不少,試問:別人家去了老人也就守個一年頂天了,可這家小夥子愣是挺過了成親的年紀,於家又不是那家丁多興旺的人家。
原本有那看不過於家這番作為的,因著自己家老人去逝,只守了大半年就給兒子該娶親娶親,姑娘該出門子就出門子的人家,就挑那酸話說什麼於家想在村子裡起高調,不按常理走,這話被於大娘聽到了,也不知道於大娘在哪聽到這麼一番話,站到村口理直氣壯的就衝那家媳婦罵過去道:“這守孝的事,原本就憑的各家心思,再說也不是我們一家這麼做,更何況守孝三年原也是古人傳下來的祖訓,連孔子都說過:“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鬆一口氣,當子女的,在父母長輩去逝後,為什麼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長輩,愛念父母長輩呢?”
那媳婦從小在村子裡長大的,哪見過什麼大世面,被於大娘這般一忽悠,也就歇了氣,還沒少讓人看笑話,回家連她婆婆都沒少挑她毛病,經常拿著個大條帚衝著她喊:“你個不孝順的,等趕明我老了你是不是連一天的孝都不想守,我告訴你,你要是存了那種心思,我就讓我兒子現在把你休了,你看看人家於家,孫子都能守三年,我也不要求多了,我孫子給我守一年半,我也不能比於家差多了。”
其實於大娘也不算是忽悠她,古時候重孝道,就連孩童從小的啟蒙教育學的《弟子規》首章就是講的孝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飴親羞、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更何況中華傳承的文化孝悌是基礎,正因為有這種條條框框的約束,才會有:“百善孝為先”。的話,任何的事,任何的人都為先為孝道開路,有的人家娶媳婦或是嫁姑娘首先看的就是這個人是不是孝順,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這也是古代擇偶的首要標準。
因為無論是岳家還是婆家,都會想著這孩子在家中的品性是不是好,以後對自己能不能也做到像對父母那樣。
在家中,父母叫喚時,不會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犯錯了,父母責備時,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會忤逆讓父母傷心。
為人子女,雖然農家不會像大戶人家要求的那般嚴格,早晚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