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變成地方豪強,在自己的領地裡儼如獨立王國,不把朝廷放在眼裡,這就如同東漢末年一般,不僅不向朝廷交納一分稅賦,還拼命掠奪土地、侵佔軍田,把已經少之不能再少的自耕農佔為私有,朝廷收入自然日漸枯竭,現在宋國的歲貢也沒了,如此朝廷還怎麼維持下去。這猛安謀剋制的另一個惡果便是幾乎每戶女真人都有自己漢人奴隸,生活驕淫奢侈,導致金兵計程車氣衰弱,毫無戰力,這才屢敗於蒙古,不是我妄言,現在金國尚有時間殘喘,等蒙哥、忽必烈統一蒙古之時,也就是金國滅亡之日。”
最後一句話,彷彿是一聲驚雷,將數人都驚呆了,半晌,郝經才道:“李總管之語切中要害,但這豪強之勢自古就有,如同是一個怪圈,任何一朝的興亡,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不知李總管可有破這怪圈之法?”
李思業暗道:“若論學問、思想我是比不上你,但我卻比你多了八百年的歷史經驗,這就是你比不上我了。”他笑道:“人只要有慾望,就會有佔有,就會有強弱,這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豪強也是隨之而生,不過是強弱過於分明,這並不可怕,只要把它的發展方向限制住,它也就無法興風作浪。關鍵不在豪強,豪強只是表象,卻不是問題的本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任何一個朝代都逃不過興始衰亡,這才是真正的怪圈。我以為要想破這個怪圈,只有透過權力制衡,用公平法制才有可能。”
李蹊雖然不想聽他謬論,可是耳朵卻沒有塞住,李思業的話自然一字不漏地都聽到,他聽見李思業說到法制,便實在忍不住插口駁道:“李總管認為要公平法制,可是我世宗所定之律法,不用重刑,也不求寬仁,無論百姓王侯,都一律平等,刑部全年斷死罪者,或十七人,或二十人,這等法制清平局面,只有貞觀年間才可以相比,為何卻只是曇花一現,沒有能破除你說的那個怪圈。”
李思業見他又開口,便冷笑道:“這就是權力制衡不到位了,法由皇帝來制,也可由他來廢,若遇明君,則是國之幸事,若遇昏庸之君,那就是國之不幸了,如此,國之興亡都決定於一人之手,國家安能長治久安,我以為唯有廢除君王專斷之權,讓全體民眾來共議共決,方才是穩妥之道!”
李蹊早聽得臉色大變,血湧上頭臉,臉變得通紅,猛地站起來,手顫抖著指著李思業怒斥道:“你眼中可有君臣倫常,你這等悖逆之話也能說得出口,可知那是要、要滅九族的。”說完他一摔袍袖憤然而去。
郝經也聽得臉色微變,急問道:“李總管之言可有出典?”
李思業見他問得鄭重,忖道:“自然不能告訴你這些是後世,惟有託古人。”想到這,他心裡有了定計道:“我少時曾到過極西之地,在那裡也有一大國,喚作大秦,秦漢時就已立國,其國就是採用了一種‘君主議會制’,由君主和議會的長老共同管理國家,軍隊是國家的,不歸君主私有,同時君主的權力還受到議會的制衡,議會的長老又由社會各階層選出,代表他們掌管國家權力,所以大秦國能立國千年至今而不倒,也是這個原因。”這裡李思業故意混淆了東西羅馬,也是欺郝經不知。
郝經爛熟《後漢書》,書中有記錄西方確有大秦國,暗忖:“自秦漢以來,中原不知換了多少王朝,遭殃的還是百姓和漢文化,若真能建立一個大秦那樣的制度,讓我漢文明也能穩定延綿千年,這是何等美事。”心裡想著,眼中不禁流露出悠然嚮往之色。
李思業看在眼裡,心中暗喜,他道:“我也有心宣揚這種制度,但任何制度的建立,首先是要開啟民智,我想聘二位到我山東去做督學,不知二位可有意一行?”
郝經和李哲對視一眼,欣然道:“如此,我等願隨李總管一行。”李思業大喜,又怕他們反悔,當下取紙寫下聘書,鄭重交予二人。
突然,外間傳來急促的腳步聲,李思業微微一驚,只見隨自己來的振威軍校尉闖了進來,他急聲稟報道:“大將軍!不好了,我們府上出事了!”
卷四 第三十三 章 金都之旅 六
更新時間:2008…11…23 20:30:02 本章字數:3707
李思業聽說駐地被人圍攻,他立刻猜到事情定是為李秋宜而來,便命發訊號通知城外駐軍做好準備,隨即率領一百親兵鐵騎狂風般疾馳回駐地,沉悶的鐵騎聲踏破了南京的夜空.
且說完顏奴申欲搶奪李秋宜,他自己不出面,卻挑唆荊王完顏守純之子額爾克為急先鋒圍攻李思業府,自己又暗派一百名武功好手混於額爾克的家丁中,準備亂中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