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返,得道不遠。
見己不是,萬善之門;見人不是,諸惡之根。
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學者事事要自責,慎勿責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無量;我不可人意,自
是我無能,時時自反,才德無不進之理。
責人時需想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律己時需想著:「細行不矜,
終累大德。」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待人,當從有過中求無過。
夫責己者,兼可以成人之善;專責人者,適以長己之惡。
吾輩終日不長進處,只是「怨」「尤」兩字,全不反躬自問。真正學問,
常是自責自省。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去檢點別人。
愛人而人不愛,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愛人而人即愛,敬人而人
即敬,君子益加謹矣。
天天要檢查自己的不是,從內心約束、剋制自己的私心雜念。倘使一天沒
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那就是一天安於自是;一天無過可改,就是
一天沒有進步。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長進;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
只是過多,更有長進。
一切從現實出發,是成功的第一步。
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
處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賢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言行相顧,心跡相符,始終不二,幽明無間。易世俗所難,緩時流之急,
置身於千古聖賢之列,不屑為隨波逐流之人。
挫折自己的銳氣,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斂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顯得
太特殊,即所謂和光同塵,韜光養德。
待人處世的態度不可太輕率,否則將為事物所困擾,而無法修養自己的身
心,但也不能太過份慎重,以致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灑脫自在的氣度。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是非窩裡,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後。
君子不妄語。
當一個人遭受挫折,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時,很容易灰心喪氣,因此要設
法恢復當初的信念,立下貫徹到底的決心。相對的,當一個人功成名就時,
很容易躊躇滿志,而招來意想不到的禍患,所以應該急流勇退,以為全身
之道。
拙字可以寡過,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遠禍,苟字可以養福,靜字可以
益壽。
節慾戒瞋,是保身法;收斂安靜,是治家法;隨順自然,是省事法;行善
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結局通達。
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
閒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時要有悠閒的趣味,這是超越環境的限制。
小人固當遠之,然也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之,然也不可曲為附和。
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是初學切要功夫。
與世人酬酌,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
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勿吐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勿近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
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態度鮮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儀容固宜有度;謙虛恭讓,語言尤貴有章。
為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
惜,慮宜遠。
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裡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
厚而得禍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
要養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隱惡揚善處處替人著想;正直故,急公
好義,言所當言。
一個人假使擁有完名美節,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與毀謗。因此,要多多
少少分些給別人,以免自身遭到危害。同樣的,惡劣的名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