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小說:天侶仙緣 作者:閻王

慧能曾告戒僧侶法達,不要錯解法華經中意義。神秀把佛教理論“戒、定、慧”解釋為:“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而惠能則另有不同解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然而,惠能亦一再強調“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所以認為頓漸只是假名,佛法只為一乘法,“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禪宗從達摩始百餘年間皆以《楞伽經》相印證,故亦稱為楞伽宗。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等經為典據,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

主條目:六祖壇經慧能圓寂後,其弟子們將其經歷和言論錄整理成《六祖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的經典。壇經分為十品,經中講述慧能的生平、拜師學道、開示公案和臨終囑託等。壇經中提到南禪宗: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南北之爭。

慧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盤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併為之剃度。

儀鳳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率同僚入山請惠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兼授無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

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號稱“北宗”。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和唐中宗即遣內侍薛簡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並命改稱寶林寺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額,並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臺(今滑縣)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

“禪宗”的宗旨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禪宗”之根本宗旨

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這個佛性,具有種種名稱,在法稱為“法性”、“實相”、“真如”、“實際”等;在眾生稱為“自性”、“本性”、“心性”、“自性清淨心”等;在纏稱為“如來藏”、“藏識”、“本覺”,出纏稱為“解脫”、“涅盤”、“菩提”、“大圓鏡智”、“究竟覺”等。

按照佛教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的理論,它永恆絕對、靈明不昧,是宇宙的實體,世界的本源,是不朽的宇宙終極存在。它超越時空,本自現成,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體具萬德,妙用無窮,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心思不及,言語莫詮,所謂“離四句,絕百非”。

眾生之所以流轉生死,緣於無明,迷失本心,認幻為真,妄生苦樂、得失。而一旦悟道見性,菩提非從外得。“真如佛性”說並不是惠能禪宗所獨有,而是除三論宗、唯識宗之外其它各宗所共有的。但惠能的高明之處在於將這一觀念強調到更加突出的地步,並把它同解脫論和修行觀密切聯絡起來。

惠能說:一切萬法,盡在自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

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

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淨,日月常明,只為雲覆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惠風吹散,卷盡雲霧,萬像森羅,一時皆現。世人性淨,猶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真正法,吹卻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在自性,名為清淨法身。

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觀身與佛不差別。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

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