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鋪地就為床,除了每天伙食好一些外,其他的和別的罪犯沒有區別。
常智光下獄的事很快轟動了大明,光明報客觀的報道了事實。最主要罪名就是尋釁邊疆,蠱惑軍心,擅自調動軍隊發動戰爭。
按照前幾年的工作,中韃靼無論是敵烈八部還是蒙古的一些部族,已經在名義上歸順了明朝,成為明朝所藩屬的部族,目前朝廷正在開始朝西做工作。但沒想到,李如松大軍一到,開始對各族進行征討,掠殺部族酋長,不同意放下武器南遷的,一律撲滅。
李如松每佔一地,將麾下士兵封為地王,給予百人禁軍駐紮,一來掃蕩地內反抗勢力,二是穩固後方。這些地王就是這些土地的新主人,他們可以任意放牧,商業協會有商人正在中心地帶建設皮革加工地,牲畜交易所。他們生產所得物資將供應前韃靼國內的居民。
常智光不僅顛覆了朝廷對外族、邊族的安撫政策,而且開始搶佔他們的土地。光明報的問題是,我們是要完全剪除遊牧民族幾千年來對中原的威脅?還是繼續仁義治國,允許他們的存在?
光明報列舉了歷史上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傷害,從東周時期就開始,從來沒有停止對中原的掠奪和侵略。匈奴、東胡、突厥、契丹、鮮卑等民族不斷侵略,只要他們的部族和中原接壤,掠奪就會跟隨而來。一旦這些遊牧民族出現強力領導者,中原就非常受傷害。而一個遊牧民族被趕走,就有新的遊牧民族佔據他們的土地,比如漢驅逐匈奴,唐驅逐突厥,始終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中原邊疆問題。
當然,由於客觀性,報紙也描寫了遊牧民族和中原的和平相處,比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她們帶去了中原的文化、技術交流等等,而互相和諧製造出百年的和平。於是此事在民間形成了熱議。
朱玉一直沒見常智光,常智光也沒有要求要見她,甚至常智光沒有要求見誰。由於案情特殊,和常智光的影響力,任何人沒有大內公文或者手諭,都無法見到常智光。海瑞還沒有從邊疆回來,所以常智光這案子也無法開審。
常智光的命運還多迷惘,大家都很緊張等候海瑞的回來和公主的最終裁決。而就在這時候,吏部的訊息出來,朝廷已經給出了一個比較強硬的態度,結束常智光安國知縣的差遣,罷免常智光六品官,任命甘信為安國知縣。
起因是有草原的一個可汗的女兒,穿過重重封鎖線到達京城鳴冤。拿出證據說明自己部族很滿意明朝的管理,並且世代尊明為主,但是全族都被永興軍路遷徙到明內,被殺百人不說,所有青壯被充為廂軍。
此訊息一出,大家都看明白,朝廷要對常智光下狠手了。
第一個民間反應就是物價上漲,變相裁撤員工。這不是商家為了救常智光所幹的,而是脫離了常智光的束縛,朝廷缺乏監管制度,因為壟斷而導致的局面。
第一批上漲的是陶瓷、名貴藥品非生活必須品。第二批上漲的陸運、河運和海運業。他們的上漲導致了各商家成本的上漲,於是帶動了全商業價格的上漲。
而後還干擾了米價,米雖然朝廷有定價,但運輸成本上漲後,異地購米將無利可圖,而本地米如果供應不夠的話,只能從異地進,導致出現民間所稱的黑米。而本地見黑米價格百姓不買不成,於是兩城甚至是數州互相竄通,互相利用運輸來製造黑米,哄抬米價。朝廷雖然想管,但是朝廷也明白,一旦打擊黑米,會導致一些地方無米可供的尷尬局面。
朱玉約見了蘇千,蘇千則哭訴自己無奈,他已經以主席名義連續發出信件,要求大家穩定物價。但他自己本身就受到很大的壓力。安國錢莊股東要求因為物價上漲,上調貸款利息。
沒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由於少了常智光這威懾管制,官、商開始公開勾結,暴利驅使下,甚至有軍隊後勤也敢把軍用稂草賣給民間商人。
不過這些事,在安國和東南兩大錢莊都穩定的情況下,其後果並不如第一次金融風暴來得嚴重。不過物價上漲已經是個事實,物價漲了,工錢也有漲,但是跟不上物價的腳步。而且一些地方開始刁難,剋扣員工,要求義務加班等等手段。雖然破壞力不算大,但明內經濟處在了比較混亂的狀態。
最新最快章節;請登陸;閱讀是一種享受;建議您收藏。
第345章 三堂齊會審
第345章 三堂齊會審
在這樣情況下,蘇千在內衛陪同下見到了常智光。
常智光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但是還是很乾淨,氣色也很好。兩天換一套衣服,一天洗一次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