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邊境交易處於完全停頓狀態。
邊貿一般是以物易物,最多是馬換茶葉。而今大明自己有養馬地,馬匹價格低劣。大家生活水平高,茶葉價格高昂。不可能再用以前同等數量的茶葉去換馬。
當地官府很不滿意,要知道,籠絡少數民族是隋朝以來的一向方針。於是強令參與邊境貿易的商人重開貿易。先前也就忍耐了,但戰爭開始後,明國內物價再上漲,運輸成本增加,商人就不幹了,誰也不願意貼錢。
於是在一個商人的挑頭下,邊境商集體罷市,要求少數民族按照物價買賣,實現買賣公平,從而引發了商潮,最後商人被捕。政府指導價格在明邊是很普遍的事,即使在明內地,對一些產品也有官制。
其實少數民族政策好處也有,歷史記載,西北地區的吐蕃就是透過茶馬交往而願意接受明王朝的統治,邊疆地區也比較安寧,並共同抵抗瓦刺的進攻。
瓦刺與大明對峙,茶無來源,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滿,迫使與大明一度議和,購進茶葉。明政府經常採取撫綏、優惠的經濟政策,也是為了保證其邊疆地區的穩定,以達到“守內”的目的。
但這是政府的好處,不是百姓的好處,更不是商人的好處。商業協會要求蘇千在朝會提出建議,在商業上所有民族一視同仁。商人可以接受朝廷邊惠政策,但是朝廷也必須允許商人可以不做生意。
常智光聽完搖頭:“哲宗皇帝時期,黎州青塘羌族就是因為明朝一度中斷茶馬貿易而聚眾擾邊,攻擊明土,搶佔人口,威逼要求恢復互市,最後朝廷妥協。如果朝廷進行補貼的話,肯定有商人鑽空子大賺朝廷補貼的錢。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在常智光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