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2 / 4)

官之首,先拿筆在反對上畫了一道道:“科舉舉仕乃是我太祖皇帝留下的祖制,太祖為科舉公正,科舉之時懸鼓宮外,可見重視之甚。雖西北初定,但君子行事,必然是有規有矩,不能如同商人一般,有利益就罔故祖宗規矩。”

一名大臣則上前在贊同板上畫了一道道:“目前西北初定,民生疾苦,如果貿然更換熟悉當地的官吏,必然會引起諸多誤會。沒有一個熟悉的官吏輔佐,當地無法安定,為我大明西北早日安定,百姓安生。所以即使下官敬重張首輔,但仍舊要贊同保留軍士們官籍。”

“好了,既然是投票就不用鬥嘴了。”朱玉道:“從後側下去。”兩太監從大臣們身後走過,點到的人轉身在白板上畫下自己的看法。

歷時三刻鐘,大明第一次朝臣表決終於結束。九公公親自數了三遍後念道:“贊同票四十一票,反對票四十票,有十一位大臣未選。”

這結果大出包括常智光在內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常智光觀察過去,似乎對結果有心裡準備的只有張居正和朱玉兩人,其他人都忍不住交頭接耳小聲議論。

“既然結果這樣,那就這麼定了。”朱玉道:“吏部跟隨辦理。”

九公公道:“有事奏來,無事退朝。”連續喊了三遍,見大家只私語而不公開說,於是喝道:“退朝。”不可否認,九公公這破鑼般的嗓門還是很大的。

朱玉先行離開,而後百官退朝,常智光本想離開,但眼角看見還低頭髮呆的張居正,於是收了腳步。等大家都出門後,常智光走到張居正身邊拱手道:“張首輔,下朝了”

“人心不古。”張居正搖頭:“變了變了。”

常智光安慰:“是世道變了一些。”

張居正苦笑:“你久任地方官,卻是不知裡面玄機。他們不是投票是否贊成反對軍士們非仕而官與否,而是在投票看是不是讓我下臺。”

常智光一楞,他還真不知道還有這層原因。原來那四十一票並不全是同意朝政,而是有人趁無記名投票來表達對張居正的不滿,難怪票數比預計高出一倍。

那朱玉顯然也是知道的,難怪她毫不猶豫的同意投票表決,就是想看看朝臣們對文官之首張居正的看法。別人看不見投票,但她可是看得清楚,每人投什麼票,她心裡都有數。憑藉這次投票朱玉進一步把握大臣們的心態,對朱玉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勝利。

常智光還明白了,為什麼一直堅持非仕不官,對科舉看重的張居正幾天前根本不發表意見。直到刑部尚書上門,才有點雄心想看看自己影響力。

現實是殘酷的,張居正因為自己的領頭,反倒丟失了大量的反對票,而四十張反對票中有多少人是看自己面子給的呢?

一場投票表明目前朝廷的政治格局,對外戰事連勝,使得抑武重文之策被抑制,而文官之首張居正當了替罪羔羊。朱玉這麼多年來實行多次大型軍事計劃,張居正都表示贊同和配合,所以流失了大量文官的對其支援。

張居正早就感覺到這點,否則也不會想告老還鄉。朱玉顯然也明白,但卻堅持讓張居正繼續擔任相位,自然有另外一番打算。

朱玉自從上臺後,比以前更注重地方官,幾個有能力的朝臣都被派到地方為官。最典型就是王錫爵、曾布。曾布現在是河北東路節度使,雖然其是老好人,但細心謹慎。在那位置相當合適。而王錫爵就不用說了,聲望之高已經是地方官之首。

臣子對皇帝政策不滿意,身為宰相不反應臣子意見,反而是說服臣子自願幫皇帝背黑鍋,所以有這樣的投票結果,一點都不奇怪。

“常大人,公主宣大人覲見。”九公公從側門過來。

“恩,張首輔保重。”

九公公明白道:“咱家會派人送張首輔回去。”九公公看多了沉浮,哪有不明白張居正雖然還在相位,但已經脫離了權利場,最後一點希望也伴隨這次投票消失。

朱玉在花園中散步,四名宮女跟隨,內衛在其活動區域內佈置人手。在中心亭朱玉接見了常智光,第一句話就是:“你認為誰可接左相之職?”宋唐雖然也有內閣或者殿閣之稱,但真正意義是到了明永樂時候才建立起內閣機制,宋朝內閣有點象皇帝的秘書『性』質。

內閣是個虛銜,也就相當於現代的常委一樣,但內閣成員基本上都任了實職,如張居正是宰相,高拱是尚書。

話說明朝宰相全名叫: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百官首腦。在左右相中以左相為尊,比如吏部這個組織部的人事調動是要經過左相審閱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