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石予瓦刺,其中第一批一千石十五日內到達河西走廊。
第四,雙方在河西走廊開設貿易站。
第五,明軍交還李歡、金受等總共六名質子軍將官,死活皆可。
第六,瓦刺人進入明國務工,不得有歧視待遇。
第七,所交還州縣部族,願意北遷者,明朝以每人三貫錢給予補貼,瓦刺不得強制他人北遷。
第八,為恢復經濟,瓦刺向大明借無息貸款三百萬貫錢,年內給予,五年後,將分十年還清。
第九,明朝約束吐蕃不再北進。第十,瓦刺享受韃靼國同樣武器出口待遇。
這條約於是星夜快馬送安國光明報加印,但也是在十天後才見報,民間聞之是一片譁然。
而在西北,幾天前王錫爵被欽差常智光任命為暫代涼州知州和防禦使,負責接受涼州戶籍錢和糧食。
章欄被任命為暫代宣化府節度使,宣化防禦使,負責和吐蕃溝通,購買宣化府,這錢和糧食,甚至一部分的人口。
任命曾布為靈、永樂州知州和防禦使,帶領永興軍路士兵進駐靈、永樂。
劉挺被任命為沙州知州和防禦使。李德本衛隊的將軍被任命為瓜州知州和防禦使,帶本部三百,外加一千廂軍先期開往任命。
李德本為明和瓦刺和談使節,負責協調兩國協議的履行,同時抽調秦鳳路的蘭州、西寧州、嫩州等地方官員百多人,派到各地,暫代某官職,最優先事情就是安撫四方部族。
而明朝廷這回也忙『亂』了,他們比百姓先三天得到了上表之前一點訊息也沒有,常智光突然來這一手,讓朝廷大為棘手。朱玉和內閣開了三個時辰的會,而後連夜下了十幾道聖旨,讓那些以前在明瓦邊境任職的官員全部去這些地方擦屁股,而後命令樞密院從東軍、西軍、抽調八萬兵馬交馬千乘指揮衛戍西北。再任命曾布為永興軍路監軍,調配人馬駐防靈、永樂並且要求戶布調取大批糧食前往沙、瓜、宣化。
見報第二天,仍舊是出聖旨,任命常智光為西北欽差,東、西、永興、秦鳳路資源可以隨意調配,派出張遜為秦鳳路監軍,敦促各方面物資儘快到位,下旨從安國大學處調集部分官員,前往秦鳳路任地方官並且任命了一批的鹽運使、提刑司等等相關配套官員。
這些都是基本需求,並且聽從常智光上表建議,每州都特意成立明商管理部,專門負責安國商會在本地投資的專案。由於本次安國商會出資頗大,朱玉投桃報李,所以這些地方的場子一律是安國商會專營.而且還下聖旨,要求官員對商人多加禮遇。
明朝從開國以來一直是丟地,而今如此大疆土的迴歸讓大家都驚訝萬分,誰也沒想到,十萬左右的兵馬竟然幹下如此功績。
朝廷這邊又下旨,封馬千乘為秦國公,封李如松為護國公,這賞賜比所有人想象要低。明制爵位分十二等,不封王就算了,最少得是四級的國公,而事實是這兩人卻是六等的國公,不少人都拿此兩人和封王的李成梁做比較,得出朝廷略有不公的說法。
而讓他們驚訝的是,朝廷對李德本、曾布、王錫爵等一干將官,甚至是士兵也大小有封賞,毫不吝嗇,而獨獨少了監軍加欽差常智光那一份,到底是另外有大賞賜還是有其他的原因?直到九月中旬,各州初定後,答案才出來。
朝廷公開下聖旨,免常智光欽差、監軍之職,即刻拿京問罪,什麼罪?罪名為損國體。
朱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候道:“韃靼國派使說我大明背信棄義,按照當初盟約,雙方同時進攻,但未想常智光為一己好處,竟然私助瓦刺錢糧武器,以至孤軍深入瓦刺境內韃靼軍,被十倍兵馬包圍,最後全軍覆沒。而今韃靼軍大軍囤積邊境,似有問罪之意,此是明韃之盟後明邊最大的危機,而常智光之舉有挑撥兄弟友邦之嫌。”
有記者問:“和談條件是朝廷許可的嗎?”
答:“聯只准他息事寧人,兩邊罷和,絕時沒有讓其有資助瓦刺之意,其擅自做主,調動軍糧,出售攏縣囤積大批火器,乃其一人之意”
此事見報,民間和朝廷掀起**瀾,不少官員紛紛進表求情,說常智光功大於過,請公主三思而後行,也有不少官員跟表彈劾常智光。
而明眼人則看得明白,原本拿京問罪官員是要先免全部官和職,而常智光的官雖然還是八品,但還掛在那安國知縣,並且常智光麾下的光明報每期印的總編還是常智光。
最新最快章節;請登陸;閱讀是一種享受;建議您收藏。
第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