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3 / 4)

的戰法講究就是快,讓明軍頭尾不能相顧。

但本次,明軍一反常態,以守為攻,用少量人馬調動瓦刺軍大量人馬。而如此大規模召兵發生在春夏兩季,導致種植停止。而明朝早『露』風聲,瓦刺人準備戰爭是在年前,而後四月開打,一直拖到了而今八月。全民皆兵的戰爭制度,如果不能有效的以戰養戰,必然是被耗費一空。

第二,瓦刺軍事機密的洩『露』。瓦刺人知道明朝有意思朝瓦刺用兵,但是不知道規模,不知道帶兵將領,不知道從哪個位置入侵。如果按明朝公開說的靈永樂,那和秦鳳路關係一點都不大。反看明朝,卻是對瓦刺年節前後佈置的兵力瞭如指掌,而後兵力變化也甚為熟知。

第三,是明軍大規模配備的火器犀利非常,特別是甩手炮的秦鳳路士兵普及化,讓明軍在冷兵器時代成為單兵之王。一個攜帶了兩枚甩手炮計程車兵可以幹掉最少六名瓦刺騎兵。

第四,內部動『蕩』,此次戰爭最失敗莫過於對攏縣的第一場大戰,竟然被其生擒了近兩千質子軍。朝廷本還是信任這些被俘虜質子軍的家人,但沒想到造就了蕭銀引部放敵叛逃的事件。而後又矯正過枉,導致大量『政府』部門官員被閒置,後勤補給造成很大困難。從攻城器械如此久才到主戰場就可以看出來,瓦刺辦事效率已經極為低下。

第五,對手不講道理,翻開古往今來的戰爭,都是兩軍相爭,當然也有個把收買將領的,但從沒有把錢當了草紙的打發,不僅買將領,士兵也買,馬也買,甚至連幾塊牛肉乾都收,出的價值又是巨恐怖的天價。去年瓦刺全年稅收也不過五百萬貫,而明朝整隊加零碎收買,加上獎賞士兵的花費已經達到了兩百八十萬貫。鐵鷂子不攻而破,往利氏人放敵進心臟,全軍士氣低糜,細作混雜,大軍無任何秘密可言。並且明朝一反往年重賞將而輕賞兵的政策,對大明士兵進行大規模的獎賞,明軍士氣之高,令人恐懼。

第六,明軍兩名將領的傑出表現,可以說對這兩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瓦刺人根本不知是哪方神聖。但是這兩人統兵的能力卻讓他們大為驚怕,馬千乘穩如泰山,李如松銳如匕首,兩個如此有『性』格的將領讓瓦刺無法應付。反看瓦刺,幾個將軍從頭到腳的資料明軍手上都有,一成不變的打法早就被人當成兒戲。

第七:朝廷直接掌控的人馬不多,各地王爺、軍司、部落在火器面前都不願意當炮灰。

當然失敗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瓦刺一直和吐蕃交惡,比如沒有派遣專人遊說韃靼國等,客觀還有這兩年自然災害嚴重,國力削弱等等。事情就是這樣,成了就是勝點多,輸了就是敗點多。捱打可以變成忍辱,所以最主要就是成或敗!

不管怎麼說,而今是以失敗者坐到這個位置上來。李乾順打量了常智光好久才嘆一聲道:“沒想常大人是如此年輕,而今就有如此出息,假以時日,恐怕無我等生存之地。”

“多謝陛下誇獎,其實在下就是錢多了點,對打仗真的一點都不懂。”常智光客氣道:“倒是陛下賢名在下略有耳聞,勤政愛民,整頓吏治,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

“如果不是興修水利,重農廢牧,恐怕也到不了今天這個下場。”李乾順明白,自己最大錯誤就是在牧向農轉變之時,仍舊採用了遊牧民族一直使用的全民皆兵戰法,士兵過於依賴朝廷的補給。

常智光道:“人都是向好的看,從原來居住帳篷到現在居住房屋,以前只吃肉,現在有青菜有糧食有商品。難道為了一直打勝仗,就堅持遊牧?再者說如果沒有轉變,冷鍛甲,瓦刺劍從何而來?陛下似乎過於自責。”

“有句漢話說三十東河東,三十年河西。唐時,我黨項和吐谷渾聯合抵抗吐蕃被滅,而後依附中原強盛,對吐蕃窮追猛打,對中原也吞土奪城。沒想又反過來,吐蕃和中原又對我黨項侵蝕而來。”三十多歲的李乾順說起話來如同五十歲一般,振作下精神道:“常大人恐怕已知道我黨項人如今的艱難處境,朕也不瞞你,而今瓦刺說是內憂外患一點都不為過。”

“確實知道。”常智光問道:“陛下考慮的怎麼樣了?”

“朕的意思是讓出靈、永樂於明軍。而明朝立刻撤回興慶府、天惶縣的明軍,並且交納一千石糧草。”

常智光又拿出一張地圖:“陛下,在下的意思是,從靈州到瓜州,這一線在下都想要。”

李乾順陰著臉道:“常大人這是趁火打劫。”

“其實在下感覺還是陛下合算。”常智光攤開地圖道:“首先瓦刺就不再和吐蕃接壤,等於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