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一走,國民黨中就沒有了能夠制約蔣介石的重量級人物,蔣介石又開始獨攬大權。1927年12月28日,在蔣介石的壓力下,桂系軍人和西山會議派的特委會宣告結束,1928年1月4日蔣介石回到南京正式復職。在蔣介石的主持下,2月2日召開了二屆四中全會,統一了國民黨各派,使持續了半年之久的國民黨黨內鬥爭暫時告一段落。二屆四中全會明文取消了孫中山在一大時制定的聯俄聯共三大政策,凡因反對三大政策而被開除黨籍的人一律平反。
這次蔣介石重新上臺接受了以前搞獨裁引起黨內強烈反對的教訓,特別注意不給人造成獨裁的印象。蔣介石只作軍事委員會主席,把最高職位的國民政府主席讓給了譚庭楷。此外蔣介石還建議除了南京中央政府之外,再在廣州、武漢、開封、太原建立四個政治分會,以便互相進行監督。廣州、武漢、開封、太原的政治分會主席由掌握軍隊實力的李濟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擔任。
蔣介石統一全黨後,於1928年4月重新開始北伐,這次北伐進軍順利,於6月8日攻佔北京。7月6日,蔣介石在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北京西山碧雲寺靄見孫中山靈位,蔣介石熱淚盈眶地向國父之靈報告他生前統一中國的願望已經實現。
孫中山晚年在國民黨中的作風近似於獨裁,但國民黨是由孫中山一手建起,孫中山在黨內具有無人可比、不可動搖的威望。汪精衛則是國民黨內民主派的代表,汪精衛接班後,改組國民黨建立了新的集體領導體制,也得到了國民黨人的擁護。然而蔣介石上臺後,卻要學孫中山獨攬一切的獨裁作法,但蔣介石本人又沒有孫中山那樣的巨大威望,所以蔣介石挾軍隊搞軍事獨裁的做法,在國民黨內引起了極大的反感和反對,這也是後來國民黨內部激烈鬥爭頻繁不斷的主要原因。
這次汪精衛反蔣失敗,雖然與汪精衛拘泥於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有關,但最根本的還是在於汪精衛沒有一隻效忠於他本人的軍隊,無法制止各路軍人的擁兵自重,無法建立中央政府的有效權威。在具有“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歷史的中國,汪精衛這樣沒有軍隊背景的文人政治家,要想遏制蔣介石的軍事獨裁,自然是非常艱難的。
第二部分之五:護黨救國運動
1927年12月中共發起廣州暴動之後,汪精衛發表了引退政界的宣告,和陳璧君一起前往法國。汪精衛一走,國民黨中失去了政治上能夠制約蔣介石的重量級人物,蔣介石又開始獨攬大權。1928年2月,在蔣介石的主持下,國民黨召開了二屆四中全會,統一了國民黨各派,使持續了半年之久的國民黨黨內鬥爭暫時告一段落。蔣介石統一全黨後,於1928年4月重新開始北伐,這次北伐軍進軍非常順利,除了在濟南和日軍發生小規模衝突以外,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擋,僅僅兩個月後的6月8日就攻佔了北京,宣告北伐成功。
蔣介石這次北伐之所以非常順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得到了英美等西方諸國的支援。在前一次北伐時,蘇聯支援國民黨,而西方諸國支援北洋軍閥。蔣介石於1927年4月暴力反共以後,西方諸國開始放棄對其他腐敗軍閥的支援,轉而支援蔣介石。蔣介石統一中國之後,美國帶頭承認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其他西方諸國不久也承認了南京政府,使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成為被國際上公認的合法政府。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戰敗後從北京逃往奉天的途中,被日本關東軍陰謀炸死。張作霖死後不久,繼承父位的張學良宣佈“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新疆的楊增先不久也宣佈效忠國民黨政府,使中國在軍閥混戰了十幾年後,首次出現全國統一的局面。
按照國民黨創始人孫中山的設想,在武力統一中國以後,要在中國建立一個民主政治的國家。作為孫中山政治思想中核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把建立民主政治作為中國革命的三大目標之一。但孫中山並沒有準備在革命成功後立即在中國實現民主政治,而是要經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逐步實現民主化。“軍政”階段是指在軍事革命時期,由革命軍的軍政府實行獨裁的“軍法之治”,這時既沒有憲法也沒有議會。在軍政府的軍事統治下,用暴力推翻反革命政權,建立以三民主義為綱領的國民政府。在國民黨奪取政權,統一中國後,進入“訓政”階段。“訓政”階段是指在地方上進行區域性的民主化試驗,對人民大眾進行民主政治的指導和訓練,但這時全國仍由中央政府進行獨裁的“約法之治”。等待人民大眾的政治覺悟成熟以後,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