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2 / 4)

小說:帶個超市去清朝 作者:北方網

活的民間藝人達五、六百人,可分為雜耍藝人和說唱藝人兩大類,雜耍包括雜技、武術等專案,說唱包括戲劇、曲藝等專案。最著名的有‘天橋八大怪‘,因身懷絕技和言行怪異而。‘八大怪‘在不同時期各有所指,按時間先後,早期為窮不怕、醋溺高、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孫醜子、鼻嗡子、常傻子8人,活動於清咸豐、同治、光緒年間;中期有耍蛤蟆的老頭、老雲裡飛、花狗熊、耍金鐘的、傻王、百鳥張、志真和尚、程傻子8人,活動於民國初年;晚期有小云裡飛、大金牙、焦海、大兵黃、沈三、蹭油的崔巴兒、曹麻子、賽活驢8人,活動於2o紀3o年代。名演員京劇女鬚生孟小冬、李桂芬,‘坤伶三傑‘金少梅、碧雲霞、琴雪芬,久在天樂戲院演出的張寶華、梁益鳴及新鳳霞、侯寶林、寶善林等,都曾在天橋演出。

就在道光年間的這個時候,天壇的西壇根、北壇根與先農壇的東壇根、北壇根湧現一批流動攤販,由於朝廷不向他們徵收捐稅,促進了這一地區商業及遊藝業的展,遂有各門藝人在此闢地獻藝,各類曲藝演出場所伴隨茶肆、酒樓、飯館、商攤、武術雜技場地蜂擁而起,成為北京人欣賞民間技藝及曲藝藝術的一個集中場地。

天橋的曲藝場所,主要集中在位於西南的公平市場、三角市場一帶。據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的統計,各類曲藝演出場地有二十餘處。

天橋的曲藝演出,最初僅為明,“畫”、撂地、大棚三種型別清代末葉,福海居書茶館建立,一些技藝高的說書藝人始入室演出。不久,一批書茶館及落子、大鼓書館相繼建成,與明一起,為曲藝藝人提供著獻藝謀生的場地。

老北京天橋歷史算是悠久和曲折的,明嘉靖年間北京築外城,此成為外城的中心。那時,天壇、先農壇北牆外,有東西走向的一條河,是皇帝祭壇必經之路。明朝建漢白玉單孔高拱橋通“御路”。此橋只為天子所走,因此天橋。平時有木柵欄封擋。天橋在靜靜的呆了五六百年之後,也就是上紀三十年代,天橋遭受了滅頂之災。因為要拓寬這條馬路,天橋被拆除橋欄杆後,天橋便一點痕跡也沒有了,但這地名確儲存下來。橋下的河道,便變為後來的東西龍鬚溝。

老北京天橋位於北京城中軸線,前門至永定門的中段,現今天橋南大街北口的十字路口處。曾經是繁華熱鬧的平民市場,天橋市場內,遊藝、小吃、商業、醫療,五行八作,無所不包,集吃、喝、玩、樂、購物於一地,是廣大平民活動和求生的場所,在北京民眾生活中具有很大影響。

站在天橋邊上的雷天易現,此時的天橋已經出現了市場的雛形,各種曲藝雜耍遍佈其中。而面前的耍中幡、和撂地摔跤這兩項表演最受遊客歡迎。

中幡起源於晉代皇家表演專案,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於比賽力量的一種旗幟。耍中幡是在行軍或打獵休息期間,旗手們為給皇上解悶,揮舞耍動大旗以博皇上龍顏大悅,鼓舞三軍鬥志。

看著看著,雷天易現耍中幡需要很好的身體協調性,耍中幡要的是功夫,眼前這個人耍的中幡的主幹一根長1多的竹竿,竿頂懸掛一面半米多寬、5長的長條錦旗,旗的正面竹有一個雖不知是什麼東西,是很好看的圖案,反面有時繡上三個小字。由於雷天易站得比較遠,所以並沒有看清楚究竟是什麼字。

從雷天易這個外行的角度來幡包括手法和腿法這兩種功法,不僅練的是人的膽量、力量和技巧,還需要文武兼備。

雷天易不知道的是,中幡分為單練、雙人對練和集體練,動作有5多個。表演者或頂幡上額,或伸臂託塔,驚險動作連連不斷,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十餘米高、幾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腦門、下巴、項背等處上下飛舞、交替騰挪。

雷天易和王開元二人眼前表演的這個人將竿子豎起託在手中,舞出許多花樣,表演動作樣式各有形象的名稱,耍一個,這個人就大喊一聲這一招式的名稱。將竿子拋起用腦門接住為霸王舉鼎,單腿支撐地面用單手托住竹竿為金雞此外還有龍抬頭、老虎撅尾、封侯掛印、蘇秦背劍、太公魚、擎天一柱等樣式。考究的中幡竿頂上還有一層乃至數層由彩、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組成的圓形裝飾物,稱為纓絡寶蓋,舞起來不僅五彩繽紛,而且出悅耳的聲。

中幡表演要求穩、準、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表演時,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額頭、下顎等部位分別完成舉、頂、牙劍、腦劍、單山等動作,不斷晃動、拋起、落下。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穩為準則。

在表演的同時,有一個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