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部分(3 / 4)

小說:赤色黎明 作者:指環王

者是張樵野(張蔭桓),同治年間他就結識了廣東督糧道李瀚章(鴻章之兄)。光緒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廣總督,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蔭桓任蕪湖關道。李瀚章慫恿張蔭桓出面,打著繁榮蕪湖商埠的旗號,向李鴻章獻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鎮江米市遷至蕪湖。李鴻章主張讓米商自遷才是上策。商量結果,定下具體優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圖,自會見利爭遷。張蔭桓親自到鎮江,利用同鄉情誼大拉關係,對廣潮米幫許諾:由蕪湖關道發給專營米業執照,在蕪有代辦專利;米糧打包費用由賣方支付;外輪水腳銀不另加價,即由蕪運來至滬仍按照鎮江運滬力資計算。果然引動廣潮米幫紛然至蕪投資開設米號。接踵而來的是寧、煙幫共20多家。四大米幫是支柱,促使〃堆則如山,銷則如江〃的米市興起。

蕪湖地區不僅僅是自己大量出產稻米,更以稻米加工為自己的主業。人民黨極度重視工業,蕪湖的稻米加工企業還需購買裝置,人民黨是自己生產裝置。土改之後,人民黨為了穩定根據地糧價,不僅大規模的建設國有農場,更在幾大糧食生產地區推行了統購統銷政策。蕪湖地區自然是這種政策推行地區。

這一系列的政策以及政策的執行,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蕪湖地區私營大米加工企業的全面破產。人民黨制定政策的時候並沒有針對他們,而是全面的無視這幫人的利益存在。執行的時候,也沒有故意刁難。可是現在是戰爭時期,人民黨佔領了相當一段長江,其他地方的糧食商人根本不敢冒著風險到人民黨這裡來。清末從1900…1911年,各處自然災害頻繁,把糧食運去災區就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誰肯來蕪湖這裡冒險。

本地稻米全部控制在了人民黨手中,外地稻米也不運來蕪湖,加上人民黨自己的糧食加工企業數量充足,私營大米加工企業面對這樣的局面想不破產也不行。

同志們大多數都知道蕪湖地區發展的不錯,可這是第一次聽到蕪湖地區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案例。淮海省的南部是個平原,土地眾多,在政策制定上是被定為糧食成產大省的。尚遠聽了李壽顯的敘述之後忍不住問道:“糧商搞投機倒是可以想象,不過一點糧食都不肯運入根據地麼?”

“他們當然不肯。咱們根據地糧食政策可是固定糧價,糧食可是咱們根據地發行的人民幣的貨幣的定價基礎啊。”李壽顯很明顯在這些問題上下了大力氣研究的。

根據地大力推行戶口本和糧本,並不是陳克對身份證有著異樣的執著。有了完備的戶籍管理之後,意味著人民黨可以大致估算出一個基本的糧食供應數量。保證在各種比較極端的災年中能夠保證根據地裡面的人民群眾不會買不到糧食。所以糧價被釘死在兩毛五一斤大米的額度上。

只要有五毛錢,就能買兩斤大米。按照一家四口來算,這就能保住最基本的生存。這也是根據地的貨幣能夠穩定發行的財政基礎。但是這個價位相較其他地區比較低,而且釘死了這個價位之後,糧商在根據地根本沒有低買高賣的操作機會了。根本沒有糧商肯到根據地做這等買賣的。

“那李壽顯同志,你對私營企業的存在是個什麼看法?”徐元山問道。和剛才相反,現在成了李壽顯成了被詢問的一方。

“這個衝突很尖銳。破產的可不僅僅是蕪湖地區的私營大型糧食加工企業。現在根據地出現了各種手工作坊和小作坊全面破產的趨勢。”李壽顯冷著臉答道。

這次沒有同志再露出自豪的神色,李壽顯說的沒錯,人民黨當前的根據地內部,私營企業,或者說私營作坊的破產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這還真的不是人民黨估計要整誰,大家現在都看得比較明白,自打土改完成之後,這些小作坊的破產就已經是一種命中註定的局面。除非政策上有所改變,否則的話現在還在苟延殘喘的那些作坊,也挺不到明年。

大家都沒想到,很多頑強生存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作坊,就這麼短短几年間就會走上如此徹底的破滅。

“我們又不是站在有產者的立場上。他們倒閉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徐元山答道。不過這聲音中並沒有幸災樂禍的味道。而是一種真正的無奈。

“出錢買我腦袋的那位,就是蕪湖一位開稻穀廠的。人不錯。幹這事之前也沒有什麼傷天害理的行徑。他這麼做,就是真的覺得咱們人民黨太霸道,是真的恨我。被捕之後,他還很有一種替天行道的心態呢。”李壽顯的聲音裡面有著一種相當程度的遺憾。

莫道前路無知己一三四極不情願的妥協(七)

“我一點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