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咱們就是在反動剝削階級的痛罵中成長起來的。敵人罵的越兇,說明我們乾的越好。把精力放到土改上,只有和人民緊密結合在一起,我們才有真正的力量。”
黨中央的同志也就是一時氣憤而已,陳克不在的這段時間,同志們精神高度緊張。這麼大的攤子,領導者雖然從陳克一人變成了五常委話事的機制,人數變多並不等於效率提高。能到黨中央的事情每一件事都是大事。現在根據地的範圍囊括了後世全部安徽地區。安徽位於華東地區腹地,與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相鄰。整個根據地地區分為16個地級市,62個縣。
陳克去六安市工作之前,留給大家一個核心工作,“在核心地區,至少要讓群眾全年每天能混個一干兩稀,一星期有一頓魚肉,平時有油鹽,一月能扯二尺布,每年能換兩件農具。”
根據地現在統計出來的人口有一千二百萬左右,實施了土改的核心根據地人口高達三百五十萬之多。“一干兩稀”的意思就是,早上和晚上喝粥,中午無論如何都得有乾飯。這意味著,這三百五十萬人口,平均每個人一天就要吃掉最少一斤口糧。一年就按360天計算,核心根據地需要生產出十二億六千萬斤糧食,才能達成這個數目。
核心根據地在平原地區,土地總量倒也不小,統計出來的開墾農田有一千五百萬畝地,如果每畝地平均畝產達到一百斤,就能完成這個目標。以鳳臺縣的經驗,農村水利的灌溉排澇體系搞好,強制性採用育種基地生產統一培育的優質種子之後,每畝地平均畝產都能夠達到280斤的產量。理論上是毫無問題的。唯一問題在於實踐中就全是問題。
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勞動力的匱乏。農忙時節到處缺乏勞動力,工業生產幾乎徹底停頓。去年的經驗就告訴大家,農閒時節工廠無法完全消化掉足夠勞動力。
在這番雞飛狗跳的計劃與排程中,有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訊息被忽略了。兩江總督瑞方,浙江巡撫張勳,江南提督王有宏聯名上書,請求在江蘇試開議會,以觀後效。慈禧的批覆這份奏摺的速度極為快捷,奏摺上用硃筆寫了一個字“準”。
袁世凱得到這個訊息的時候,彷彿頭上響起了晴天霹靂。死硬保皇黨張勳,現在成了憲政實踐第一人。最神奇的是,江蘇搞立憲,浙江巡撫張勳居然也能插一槓子。在兩江總督、浙江巡撫與江南提督聯名的奏摺中。浙江巡撫張勳因為暫時沒有打回浙江的兵力,所以成了江蘇議會的籌備總負責。江南提督王有宏一個武官,當上了副手。江蘇議會臨時議長則由兩江總督瑞方大人充當。這三個鐵桿保皇派搖身一變就成了維新先鋒。
對於慈禧的政治手腕,袁世凱佩服的五體投地。慈禧把握住了當前的政治命脈,也就是說,士紳追求的是“維新”,而不是“立憲”。能富國強兵,在科舉廢除的時候,能讓士紳們有出人頭地參與政治的機會,這就是絕大部分士紳的想法。士紳們也根本不懂立憲與維新的區別,他們錯誤的把立憲當成了維新的全部。
與士紳的普遍追求不同,袁世凱統領的北洋集團所設計的“立憲”,核心是要建立“責任內閣”,而並非“立憲普選”。主推的那個“責任內閣制”,是對北洋集團量體裁衣搞出來的東西。若是袁世凱的“立憲方案”一旦透過,袁世凱就能以內閣總理大臣的身份立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奪取了內閣各部人事權的北洋集團,也就正式壓倒了所有的政敵。所以,慈禧現在不搞責任內閣,而是推行了“皇權憲法”,可以說把袁世凱的如意算盤一舉給擊破了。
這等深刻的認知,以及機敏的應對,讓袁世凱對壽命將盡的慈禧真的是又敬又怕。
朝野對三個鐵桿保皇黨搞的立憲維新根本不看好。這三個保皇黨渣渣領頭的是滿人,另外兩個則是武夫出身。他們哪裡懂什麼“立憲維新”啊。
現實遠比想象更神奇,僅僅用了不到兩個月,江蘇的議會就開張了。這屆議會全程“江蘇過度議會”,每縣選議員三名,任期半年。主導下一屆議員選舉工作。
很多年後,在遺老們聯合編撰的《皇清立憲錄》一書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細節,王有宏給了張勳看了一份立憲計劃。張勳看完之後遲疑著問道:“這是徽墨寫的吧?”
王有宏奇曰:“卑職用墨從不問來處,大人從何而知?”
張勳答曰:“墨有臭味。”
王有宏笑答:“不知墨從何來,能寫字即可。”
兩個武夫正經八百的討論起文具用品,本來就是奇事,為何要在這本為滿清歌功頌德的書裡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