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精神寄託,訴諸別的目標追求。於是,當代世界思想史上,凸現出一幅失去目標和方向的凌亂的世紀末景象,它恰如冰雪融化,堤岸崩塌,濁流漫溢,沉渣泛起,河流改道。極端宗教主義迅速抬頭,民族分離主義感到“機會來了”,諸多非理性的邪教組織相繼出現,國際恐怖主義蔓延的空間突然增大於是,世界性的新問題來了。
冷戰終結後,國際恐怖組織為何轉而痛恨美國?因為蘇聯一垮,美國更霸。美國一手遮天,竭力要把它的價值觀普世化,不想給別的文明、別的意識形態留出空間。在中東,美國如此偏袒以色列、壓制巴勒斯坦、壓制伊斯蘭世界,怎能不使信奉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人群憋悶得透不過氣來?
國際恐怖組織轉而痛恨美國,也反映出伊斯蘭世界對美國和西方價值觀的極度失望。布熱津斯基曾公開承認,全世界十億穆斯林不佩服西方,許多穆斯林認為西方特別是美國令人討厭。早在“9·11”事件前,穆斯林國家有位學者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他分析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20世紀的發展過程。文章說,在上個世紀的反帝獨立運動中,不少伊斯蘭國家的新生無產階級和左翼意識形態,曾一度佔據過主導地位。但這些革命相繼失敗,導致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這些國家的興起。當時,美國大力支援、利用甚至煽動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把它當作抵制左翼革命的工具。但是,美國和西方竭力推銷的自由主義和民主價值觀,並沒有幫助伊斯蘭國家的人民改善生活境遇。在伊斯蘭國家取得政權的民主派統治者,掠奪財富,迅速腐敗。甚至連最富有的石油國家,也未能實現工業革命。在一個日益現代化的世介面前,伊斯蘭世界除了權貴手裡很有錢,其他方面仍然“一無所有”。文章得出的結論是,“伊斯蘭現代化的所有努力都以削弱自己而告終”,於是“暴行與歇斯底里的瘋狂就出現了”。
冷戰在“反恐”中繼續 如今的恐怖組織都帶國際性。“基地”組織是一個無國界的恐怖組織。像車臣非法武裝這樣的地域性恐怖組織,也同國際恐怖組織有聯絡,同樣帶有國際性。國際性是當今恐怖主義活動的主要特徵。因此,反恐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對此沒有人表示異議。
美國反恐政策的最大荒謬之處在於,它既指望別人在反恐問題上支援它,又想借助恐怖組織去“治”別人。
美國對待俄羅斯採取的就是這種態度。
蘇聯垮臺,美國認為這是它在20世紀冷戰中得到的最大收穫,著實高興了一陣子。但美國漸漸發覺,這塊俄式牛排雖然已經到嘴,但塊太大,不容易消化,還得設法把它切得更小一點。這幾年,車臣恐怖分子困擾著普京,美國卻覺得,這是乘機把這塊俄式牛排進一步切小的極好機會。
美國玩的是“因禍得福”策略(3)
美國遭到“9·11”恐怖襲擊,損失超過二次大戰日本偷襲珍珠港。普京和世界各國首腦一樣,立即發表宣告,強烈譴責國際恐怖組織的暴行,同情美國,支援美國打擊恐怖主義。
同樣,俄羅斯也被車臣恐怖分子搞得苦不堪言。但美國卻採取反恐雙重標準,把車臣非法武裝的恐怖襲擊活動說成是“民族問題”,稱車臣恐怖分子為“自由戰士”。美國2003年4月發表的《國別人權報告》,再次譴責俄羅斯在車臣“濫殺無辜”、“侵犯人權”。車臣恐怖分子透過各種渠道,每年可以從美國和西方得到上億美元的經費支援,用於對俄羅斯發動“聖戰”。車臣恐怖分子每次經費到手,俄羅斯境內的恐怖襲擊活動就此起彼伏。普京以強硬態度彈壓車臣恐怖分子,美英兩國卻給車臣兩個重要恐怖頭目提供政治避難。俄外長拉夫羅夫對此猛烈抨擊道:“這些人的罪行俄羅斯已全部記錄,允許這些捲入恐怖主義的人政治避難,不僅讓我們感到遺憾,而且嚴重破壞了反恐聯盟的團結。”
美英兩國從一開始就不在乎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所謂“反恐聯盟的團結”,否則,兩國就不會置法、德、俄的反對於不顧,決意發動伊拉克戰爭。在美國看來,俄羅斯必須在反恐問題上無條件支援美國,而美國對俄羅斯有條件地表態“支援”一下就不錯了,超出這個限度,那就是俄羅斯自作多情。
俄羅斯特別不能容忍的是,別斯蘭校園人質大慘案發生後,美國和西方“略表同情”之後,卻對俄羅斯處置此次人質事件的做法橫加指責。這些年,俄羅斯為了走出困境,一心想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同美國和西方打交道時一直採取低姿態,能忍則忍、能讓則讓。這一次,美國和西方的惡劣態度,終於把俄羅斯激怒了、把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