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1 / 4)

小說:觀戰筆記 作者:精靈王

者可用於把戰爭意志延伸到戰場以外的廣闊空間去,透過非軍事手段實現軍事目的,甚至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拉姆斯菲爾德為代表的鷹派人物得出結論認為,資訊科技在這兩大領域都蘊藏著巨大的戰爭潛力,這兩套本事都大有用武之地,美軍都要大力發展和運用。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把打資訊化戰爭的這兩套本事都使了出來,軟硬兼施,雙管齊下。

“硬”的一手,在戰場上盡收精確、高效、迅捷之效。“軟”的一手,在宣傳輿論上盡顯四面出擊之能,在三條攻心戰線上同時展開強大心理攻勢。一攻美國公眾之心,二攻世界輿論之心,三攻伊拉克軍民之心。

二 為何要首攻美國公眾之心?

在美國國內,公眾輿論始終是個大問題,不能不認真對待。古往今來,無論哪個國家,凡開戰都要進行戰爭動員,“令民與上同意”(孫子語)。對於公眾輿論影響力極大的美國來說,這一條尤顯重要。因此,托夫勒列舉的六個“精神扳手”,既有對外功能,又有對內功能,其攻心物件涵蓋了己方、敵方和第三方。小布什決心搞掉薩達姆,需要得到美國公眾和國會較高的支援率,否則不好辦,這就叫美國政治。日本《每日新聞》有位記者寫了一篇談他採訪伊拉克戰爭的切身感受的文章,他認為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如果得不到媒體的支援,戰爭就不可能進行下去”。

回想越南戰爭後期,美國國內曾掀起過反戰浪潮。白宮和五角大樓找到的主要教訓有兩條,一是戰爭拖得太久,二是死人太多。越南戰爭打了14年,美國傷亡約25萬人,死亡近6萬人,把美國人拖怕了、死怕了。

資訊攻心戰(2)

海灣戰爭時,鑑於美國公眾戰爭中怕死人的心理障礙尚未消除,他們採取了兩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在戰法上,為了避免大量傷亡,空襲38天之後才展開地面進攻,只打了100個小時就停下了,不敢再打了,怕再打下去又要死很多人,又要引發新的反戰浪潮。這樣一來,戰爭過程的確是大大縮短了,傷亡人數也大大減少了。應當承認,海灣戰爭是人類進入資訊化時代以後的第一場戰爭(也有人說它是機械化時代的最後一場戰爭),作戰樣式的確有了根本性變化,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另一方面,在宣傳上,當時,白宮五角大樓就抓住機會大力宣傳“非接觸”、“零傷亡”之類的作戰新理論、新觀念。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說給美國公眾聽的,是直接對著美國人“厭戰”、“怕死人”的公眾心理去的。

實際上,海灣戰爭說是“非接觸”,最後還是接觸了;說是“零傷亡”,最後還是死了一些人。

美軍事後發覺,所謂“非接觸”和“零傷亡”,成了他們套在自己頭上的兩道緊箍咒,作戰行動受到了很大限制。對此,五角大樓和美軍高層指揮官們內心有些後悔,但又不便明說。

“9·11”事件是一個轉機。美國公眾對恐怖主義同仇敵愾,反恐宣傳浪潮席捲全球。在這股強烈的“復仇”心理支配下,美國公眾對戰爭中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回升。因此,打阿富汗戰爭時,美軍對“非接觸”和“零傷亡”的調子就不那麼高了。

伊拉克戰爭,美國把托夫勒夫婦的六個“精神扳手”都從工具箱裡統統拿了出來,全派上了用場。開戰前和開戰後,美國對內宣傳牢牢抓住了幾條:一,薩達姆是恐怖主義後臺,打他就是打擊恐怖主義;二,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只有徹底打敗伊拉克,才能徹底銷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從根本上消除對美國的威脅;三,開戰後,處處展示美軍的強大實力,刺激美國公眾“傲視世界”的自豪感。本來還有第四條,要在電視螢幕上展示伊拉克民眾手捧鮮花夾道歡迎美軍的鏡頭,可是這一幕並沒有出現。但四條中已拿下了三條,美國公眾心理已被這些“精神扳手”擰到了恰當刻度,“令民與上同意”的目的基本上達到了。

這時,美國公眾對戰爭中死人的問題已不像以往那樣敏感了,覺得戰爭中傷亡一些人是可以接受的。所以,這次國務卿鮑威爾向美國公眾明確表態說,戰爭畢竟是戰爭,傷亡在所難免。鮑威爾是老軍人,他心裡明白,過去宣傳“零傷亡”其實是說了一句過頭話,這次正好找到臺階,把調子降下來。美國公眾對他的觀點也預設了。應該說,美國這次對內宣傳搞得比較成功。民意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六七十的美國公眾認為小布什的開戰決定是正確的,對他的支援率從戰前的55%飆升至67%。

資訊時代,藉助無處不到、無孔不入的資訊渠道,精心設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