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縣跑下來,對鐵鍋的滯銷,朱代東心裡有了底,鐵鍋的銷售有個特點,季節性強,銷售旺節在下半年,特別是過年前的那三四個月,這些經銷商為了能要到貨,不惜帶著車子上門提貨。
而且對鐵鍋的質量,這些經銷商也有看法,雨花縣鍋廠的鐵鍋,質量好是好,就是太厚太重,並不好賣。朱代東就奇怪了,質量好反而成了滯銷的理由?對產品的質量,朱代東一向抓得非常嚴,可是這次對鍋廠來說不太合適。
為什麼?因為鐵鍋主要是銷住農村,而且鐵鍋的價格不是按個論價,而是論重量論價,一個鐵鍋多少錢一斤。同樣的鐵鍋,雨花縣鍋廠生產的鐵鍋比其他地方生產的要重一斤多,都是鐵鍋,你的貴,別人當然就不想買了。
你說農民的目光短淺也好,說他們只看重眼前利益也好,反正他們就認準一條,誰的便宜就買誰的?對他們來說,幾毛錢一塊錢,有的時候都需要猶豫很久。而且鐵鍋薄一些,傳熱更快,炒菜的時候時間更短,因此,他們更喜歡薄、輕的鐵鍋。
至於使用壽命,反正家裡的舊鐵鍋壞了,可以拿去補差價,再換個新的,花的錢並不是很多。這樣幾條下來,在原來就是淡季的時候,雨花縣的鐵鍋能賣得好才怪。
回到開發區,朱代東馬上把葛延福找來,讓他改進模型,要讓鐵鍋變薄,也就是就質量要降低才能更好銷,這樣的結果讓葛延福想不通。但想不通歸想不通,現在是市場經濟,一切以市場要求來定。
其實鍋廠這次的滯銷,跟大部分國有企業的產品滯銷有很大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