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們的灶,因而火神與灶神是一致的。到了夏商時期,灶神逐漸與火神分離,成為民間單獨尊奉的一位大神。
據載,周代“祭五祀”就已包括祭灶神了。所謂“五祀”,是春季祀戶,夏季祀灶,中央(夏秋之交)祀中霤(中堂),秋季祀門,冬季祀行。這裡對灶的祭祀,主要還是看中灶與門、戶等一樣對人具有實用價值。但到漢代之後,灶神就轉化為督察人間過錯,專向天帝打小報告的神了。
灶神家家都有,是人們最甩不掉、擺不脫的一位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家裡守著一位監護神,不能不怕他上天告狀,因而有關灶神的忌諱最多。
據列舉,有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披頭散髮者不得燒飯做菜;不得將汙穢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這些忌諱,除了在灶前小便、吐唾沫等有礙衛生以外,許多都沒有什麼道理。但由此可知,古人對灶神是怎樣畢恭畢敬了。
對灶神的忌諱如此之多,而一日三餐又頓頓離不開灶。人在灶前稍不留意犯了禁忌,得罪了灶王爺,臘月二十三上天一彙報,就不知將會降下什麼禍事。所以,在灶王爺上天之前,人們必定要鄭重其事地祭祀一番。
古時候每逢祭灶這一天,不論大戶小戶,不分貧富貴賤,家家都要將灶臺、几案、鍋碗瓢盆收拾得乾乾淨淨,準備設供祭灶。這時還要在廚房神龕供奉的灶神像兩旁,貼上千篇一律的新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
關於祭灶的供品,漢晉時流行以黃羊祭祀,南北朝祭灶則用“豚酒”。宋代按范成大所說,“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食品就更加豐富了。
這些供品無非是要堵住灶神的嘴,讓其酒足飯飽,心滿意足,上天后切莫計較家長裡短的雜事,多加包涵。明清時期,祭灶食品由葷變素,增加了柿餅、乾果之類。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還增添了灶糖,即麥芽糖。麥芽糖又甜又黏,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來灶王嘴吃甜了,就不好再說惡言惡語,只能說好話;二來麥芽糖粘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嘴。至於連糖果也供奉不起的貧苦百姓,則只好對著灶神許願。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今年日子過得苦,來年再請你吃糖。”
祭灶活動是一種迷信,反映了古代人們對自己命運的茫然不解,他們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種吉凶禍福託之於神。隨著人們文明程度的提高,到近現代祭灶活動就逐漸衰亡了。
不過這種事情再迷信他也是一種習俗,你能說中秋吃月餅不是一種習俗,他最開始一樣流傳這神話故事,這不是一種迷信。
所以在都市消逝的很多風俗文化都被農村原汁原味的保留下來。
柳毅也覺得很多華夏的節日就是封建迷信,但為什麼不全部取締現在還有很多要加以保護呢,那只是為了有一個傳承有序,能表達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母親之所以要祭灶也是新房新年,很多傳統的習俗都要遵從,期盼保得一家太平安康,取一個吉慶的兆頭罷了。rs
第一百四十九章 悠閒
這天的灶祭就柳毅和他母親兩人,姐姐一家因為年底上班比較忙碌所以沒有回來,母親把這次祭拜行為也看成是一種儀式,待過年那天才是最重要的,到那個時候還要祭拜天地和逝去的祖宗親人。
按部就班的按照母親說的弄好,柳毅是一點是找不到頭緒,不過既然母親有這個要求,柳毅自然不能反對,就是到了他們這一代,這些習俗肯定是要被摒棄了,就算還在也是經過簡化過後的習俗。
不鹹不淡的走過這個程式,柳毅和母親一家再加上文逸秋一共三人平平淡淡的度過小年。不過還好家裡面有一群頗有靈性的動物,讓整個家裡不會顯得過於冷清。
這段時間以來,剛開始耀武揚威的公雞也不知道怎的跟幾隻狗狗和好了。它也不去欺負狗狗們了,這讓文逸秋很是難過,狗狗們原來是尋求他的保護,現在大公雞不去欺負狗狗後,狗狗跟他都沒有以前親熱了。
柳毅也十分納悶,這一項爭強好勝的公雞莫非是改變了性格變得與世無爭了。抱著懷疑的態度,柳毅決定和文逸秋一起去探查一番。
誰知道還真給他們遇巧了,他們正走到院門旁邊便看見一群狗狗帶著一隻氣宇軒昂的大公雞正向蔬菜大棚方向過去。狗狗們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