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二百一十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七十二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秦始皇自十三歲即位就開始為他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後,又從各地徵發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五十歲死去,共修了三十七年,秦始皇名政,兒子即位後叫秦二世。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後用銅汁澆鑄加固,墓宮中修建了宮殿樓閣和百官相見的位次,放滿了奇珍異寶,為了防範盜竊,墓室內設有一觸即發的暗箭,墓室彎頂上飾有寶石明珠,象徵著天體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輸了水銀,象徵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著金制的野雞,墓室內點燃著用鯨油製成的“長明燈”,陵墓周圍佈置了巨型兵馬俑陣,陵墓的設計,處處體現了這位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公元前二百一十年,秦始皇暴死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平鄉),死後兩個月,屍體運回咸陽,舉行喪葬儀式,入葬時,秦二世胡亥下令,將秦始皇的宮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規模宏偉、空前的厚葬而聞名,每位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對它是否被盜十分關心,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每個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群雄爭霸,盜匪橫行,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的狀態,而此時正是盜墓者掘墳挖墓的大好時機,歷代王朝的陵墓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
據《漢書》和《水經注》記載,秦始皇陵於公元前二零六年被項羽鑿毀,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中說,項羽入咸陽之後,以三十萬人運了三十天還沒有把東西運完,以後,關東盜賊又將銅棺竊去,後又有牧羊人因尋找遺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將陵墓徹底燒燬,說大火延續燒了九十天都沒滅,據說,方圓數十里的陵區地面,也隨著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幾米,這樣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載都被當今考古發現所佐證,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十三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前後費時近四十年,至秦亡時陵園尚未完全竣工,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曾令洲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二十六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九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十萬人九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歷時三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皇陵使用的大量石材是從百餘里之外的渭北諸山運來的,尤其陵園使用的數十萬立方米木材都系從千里迢迢的湖北、四川等地靠人工砍伐又憑人力運往驪山腳下的,加之陵園陪葬的八千兵馬俑和銅車銅馬等一大批做工精細的陪葬品,這樣巨大的工程量在中外陵寢建造史都是極其罕見的,就以陵園工程初期階段來說,當時正值秦國對外進行大規模戰爭之際,相當一部分人被招募充軍作戰,再抽調更多的人力從事陵園工程的修建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陵園工程初期階段究竟投入了多少人力,雖然史書缺載,無從考證,但數量是不會很大的,而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