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話來講呢,也可以把穩妥的辦法稱為“磨刀不誤砍柴功”。暫時對遼東的滿清集團保持壓制,而不是傾力一戰定乾坤,把主要精力放在“修煉內功”上。練兵、囤糧、積聚物資、安民復墾、償還債券、恢復地方所有這些其實都是在增強實力,綜合實力。
這也就是在磨刀,緩過一段時間,兵強馬壯,物資充裕,錢糧無憂,民眾安居,政令通暢,向滿清殺去的刀也就鋒利無比,其力不可抵擋。
如此分析,如此權衡,其建立的基礎便是滿清集團已經頹廢,國戰有其名而無其實,北京、東北兩大軍區已經足以壓制淪為地方割據勢力的滿清殘餘。同時,北方的光復,也使朝廷背上了一個沉重的負擔,非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而不能減輕。
而現在是負擔,以後便將是後盾和支撐。只要能不急不躁,耐下性子來,時間還是站在大明一邊的。
“北地恢復,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朱永興有些無奈地搖了搖頭,“若不是錢糧吃緊,朕也不會調十萬大軍歸南就食,朕又何嘗不想一鼓作氣,擊滅韃虜,收復遼東呢!”
“朝廷財政支撐到如此程度,萬歲已經是殫精竭慮了。”張煌言沉吟了一下,道:“欲速則不達,萬歲也不必心急,韃虜據於一隅,已無翻身之機。只是這北地重建,一年恐怕不夠,除非是鉅額投入錢糧,再遷數百萬百姓墾殖。”
“一年確實有點短。”陳紹愉也有類似的判斷,道:“遷民墾殖卻有些不妥,同樣一丁,在南方和北地,若只以耕種來算,南方收穫數倍於北地,這個,這個——”
“勞動生產率。”朱永興微微一笑,把這個新名詞重複了一遍,又沉吟了一下,道:“暫時是不宜向北地移民的。只要一年後,現在的北地百姓能基本自給自足,或者只需朝廷提供少量錢糧,咱們就能具備發動決定性戰爭的實力。”
以南養北是沒有錯的,但這個需要補貼的比重卻決定了朝廷能夠剩餘錢糧的數額。一方面因為南方的勞動生產率高,已經遷移過去的人口能夠提供更多的產出;另一方面,留在北方的百姓也要盡力生產,以減少南方的補貼。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一增一減,政府剩餘的便更多。
因為在北方駐紮著幾大集團的明軍,所以在北地保有一定的百姓數量,則是必須的。這也就是不能盡遷北地百姓的原因所在。儘管北方的環境和自然條件,使恢復重建工作面臨著很多困難,也必須加以克服和支援。
先交通線,再大、中城鎮,重新分配安置北地百姓的方案已經制定完畢,並由派往北地的官員推行實施。空餘出來的土地雖多,但政府也要有認真規劃,有序發展。
“啟奏萬歲,有考生交卷了。”一個禮部官員雙手捧著試卷,走了進來。
“哦,朕來看看。”朱永興頗有興致,伸手接過,展開閱讀。
看過一張,朱永興輕輕搖頭,遞給張煌言和陳紹愉,然後是第二張,第三張,看神情並不是很滿意。
張煌言和陳紹愉看過幾張,也覺得不過如此,並沒有什麼真知熾見,甚至可以是平平無奇。
“這字倒是頗有風致——”陳紹愉不敢輕易置評,了句圓滑的話,想聽聽皇上的意思再做定奪。
朱永興嘴角抿了抿,卻拿著一張卷看得入神。前面的確實平淡,幾篇時事策論平庸,沒有亮點,但這張專業的卷子卻引起了他的興趣。
北地的重建恢復有短期計劃,也有長期想法。其中最為朱永興所頭痛的便是治黃治淮,因為花費極其巨大,而且他還不懂水利。雖然也找過行家進行過研究和論述,也有過幾個方案,卻一直不好判斷孰優孰劣。
看這位考生報的專業,便是水利,而且講得相當有創意,起碼有幾點是朱永興所認同的。
當然,朱永興所認同的不是有關科學技術性的東西,而是這其中的道理。在後世,這個洪澇災害尚且不能避免,年年的汛期都要緊張那麼一段時間,何況現在的科技和施工水平,想快,想一勞永逸,根本不可能嘛!
r1152
31811+dqsumh+11054497》
第一百一十六章 治河之才
“寫得不錯,看來不只是讀過水利書籍,應該還有過實地考察。”朱永興仔細看過這個考生的試卷,終於下了結論,當然是指後面的專業論述。
陳紹愉和張煌言接過試卷,輪流閱看了一遍,臉上都有疑惑的神情。雖然他們不精通水利,但這上面有些東西卻是與常法不同。
“十年哪,每年兩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