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迴,亦要損失慘重。
將近三十里的路程,破朔軍士兵輕裝疾進,多數士兵只戴著頭盔,也就相當於後世的鋼盔,其他的與近代軍隊差不多,武器、彈藥、糧食袋。有限的騾馬車輛遠遠落在後面,裝載的則是佛朗機、轟天炮和彈藥,還有一支火箭部隊跟隨而行。
速度,機動,明軍要爭取時間,要用兩條腿跑過清軍的馬匹,就不得不在某些方面作出犧牲。
就防護而言,在燧發槍改進成熟,並且火藥的原料進行提純,以及使用了最佳配比的顆粒火藥後,射程已經超過了弓箭。當然,這隻意味著弓箭對明軍的殺傷力大大降低,並不是說甲冑已全無用處。
破朔軍敢於這麼做,則意味著會多付出死傷的代價,但為了勝利,馬自德認為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而就明軍的盔甲問題,在內部也有爭論。一些軍官認為可以讓部分士兵裝備重甲,挺著刺刀在前面起擋箭牌的作用,其餘士兵則是輕甲或無甲,以減少後勤兵數量,並提高步兵的機動性;另一些軍官則認為士兵應該裝備介於重甲和輕甲之間的甲冑,或者只在重要部位裝備甲冑,以達到機動與防護的平衡;還有一些激進的軍官認為可以淘汰甲冑,而在步兵中多裝備類似佛朗機這樣的火炮,再結合火槍的射擊,將敵人擋在弓箭的射程之外。
朱永興是比較贊成第二種觀點的,也就是裝備半身甲,利用鍛壓機制造只防護前胸和腹部的板甲,以有效地抵禦弓箭對要害部位的傷害,並且使裝填彈藥等動作能夠不受阻滯。至於白刃交鋒,盔甲的作用則會變得更小。
但在目前的生產和經濟條件下,這個也只能是逐漸普及。所以,明軍的盔甲比較繁雜,多是在戰爭中的繳獲,修補之後再度使用的。只不過,各軍將領為了整齊,通常會以總旗為單位,統一裝備某種盔甲。
也就是說,魏君重和馬自德等人為了追擊和堵截所需要的機動,命令士兵放棄甲冑,也並不是什麼獨出心裁,而是在講武堂的期刊上看過的統計和爭論。如果不是現在這樣急迫,他們也不必如此去做。(未完待續。。)
第八十六章 接戰(祝春節快樂)
大年初一,給朋友們拜年了。祝朋友們心想事成,闔家幸福,財源廣進,喜事連連。
如果說滿清在明軍正面大勝後,對明軍透過海上側後迂迴登陸有所誤判,那正面明軍的追擊和挺進速度也令滿清感到震驚。
最初的幾天,明軍前進的速度並不是很快,是因為錯估了清軍的抵抗意志。在一觸即潰,抵抗低微的情況下,明軍各部紛紛調整佈署,以總旗為單位,放開腳步,輕裝疾進。
明軍士兵拋棄甲冑,離開大隊輜重,只攜帶著槍枝彈藥、隨身乾糧和幾口大鍋,不怕疲勞,不怕傷亡,猛打猛衝,向著北京奮勇前進。哪裡有戰鬥,就近的部隊便循著槍聲撲向哪裡,這樣既不是孤立無援,又不用被大隊所拖慢腳步。
按照行軍的規律,部隊前進的速度不是取決於最快的那支,而是取決於最慢的那部分。無數輕裝小隊現在能更好組織和整隊,能邁開大步,一個勁兒地向北京趕路。
而其中在行進速度上尤以從天津向直隸省永平府(現唐山)追擊的剿朔軍的前鋒部隊最快。在制定前堵後追的計劃時,魏君重和馬自德等人便考慮到了陸軍步行與海上運兵的速度差別。經過估算,他們認為要實現在撫寧縣的夾擊,在時間上可能要拖延,這會加重破朔軍阻擊的壓力。
所以。破朔軍在撫寧附近堵截,剿朔軍則把目標定在遷安,爭取形成兩道堵截線,削減攻擊撫寧破朔軍的清軍數量。而剿朔軍在遷安既能阻截住從京師東逃的滿人,又可以與破朔軍夾擊撫寧和遷安之間的清軍。
也就是說。破朔軍和剿朔軍是象兩把鋼刀,一前一後橫攔在京師、薊州、玉門、遷安、撫寧、山海關這條滿清的東退之路上,把這條跟上的滿人截成三段。這樣一來,每個軍所面對的敵人的數量便不會太多,壓力也不致太大。
從天津乘船至戴河、洋河口按照三天計算,而剿朔軍從天津趕到遷安則計劃用四至六天時間。二百六十多里。遷安至撫寧有一百多里,如果都按時到達的話,至少這段大道上的滿人是逃不掉了。撫寧又是先開戰,會吸引相當多的清軍,這場殲滅戰取得的戰果或許能夠更大。
數里外隱隱傳來了槍聲。偵騎策馬而回,大聲叫著:“整隊,整隊前進,準備戰鬥,準備戰鬥。”
疾行的步兵開始放緩速度,士兵們紛紛向著自己本部的旗幟集結,一個總旗的方陣形成了,在官道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