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3 / 4)

小說:唐師 作者:溫暖寒冬

,此乃聖上沉痾之餘親自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

法師一看,序文之中不乏盛讚,雲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也。

玄奘不禁心頭感動,連連感謝聖上之隆恩,事起於今夏,法師將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現給聖上,並請聖上作序,其時適逢聖上染病,法師也並未寄託希望,沒想到聖上居然還記得此事!

李世民見法師歡喜,遂趁機勸說法師還俗為官,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勸法師還俗了。

“朕今觀法師詞論典雅,風節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遠,堪公輔之寄,然坐山林而譯經卷,卻又是我大唐子民之失也何不罷道而助秉俗務,致朕之左右,共謀朝政?”

玄奘乃得道高僧,萬般俗事早已洞徹,只是含笑答道:“玄奘少踐緇門,伏膺佛道,玄宗是習,孔教未聞。今遣從俗,無異乘流之舟使棄水而就陸,不唯無功,亦徒令**也。願得畢身行道,以報國恩,玄奘之幸甚。”

聖上聞言,眉頭微皺,不過這也不是玄奘第一次拒絕還俗,李世民也不好在糾纏。

其時中土佛教已經頗得人心,玄奘歸國之後,信奉者更如天上之繁星,地上之螻蟻,數而不可勝數,若將這些信徒掌控起來,又何愁人心不穩?

可惜的是,玄奘並不想讓佛教徒淪為社會輿論導向的工具,是以多次拒絕了李世民,而李世民還以為玄奘仍舊心懷不滿。

想當初玄奘上表請求西行取經,他李世民是拒絕的,玄奘只能私自出發,遊歷了十八年才載譽歸來。

迴歸之時,李世民還在洛陽,忙不迭親自接見玄奘,初次見面就生了讓其還俗之念,玄奘自是以翻譯經書為由,推脫了李世民。

玄奘為了探究佛法,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苦難才到了天竺的那爛陀寺取得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大小乘之法。

貞觀十五年之時,玄奘抵達中天竺,戒日王優渥禮待之,並決定以玄奘為論主,於曲女城中召開辯論大賽,東西南北中五天竺共十八位國王,三千多大小乘高僧與外道二千餘人參加大會。

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整個天竺大地,被大乘尊為“大乘天”,小乘則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請玄奘法師參加五年一度,歷時七十五天的無遮大會,這才讓玄奘載譽而歸。

玄奘法師帶著佛舍利一百五十顆、佛像七尊、經論六百五十七部,回到了長安,此時聖上御駕親征遼東,已駐蹕洛陽,得知法師歸國,詔令在洛陽接見,法師不得不奉詔匆匆上路,並在洛陽宮的儀鸞殿受到了聖上的接見。

其時洛陽人無不彈冠相慶,傾城罷市,共睹法師尊顏。

離家十八載,法師難免思鄉情切,見家鄉東南的少林寺遠離世塵,清幽靜謐,遂向聖上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然而聖上並未應允,就像當初不准他西行一般拒絕了他,法師不得不折回了長安來。

若是尋常人,自是心有不滿,然法師早已看遍了紅塵,心臺清淨,不受塵埃,根本就沒有將這些當成煩擾,反倒是李世民自己猜測,玄奘法師是因此記恨才拒絕還俗的。

法師的氣質由內而外,感染著諸人,李世民很快就放下了心中的羈絆,由法師陪同著,在慈恩寺中游覽,又有蘇元朗和李淳風相陪,這寺中幽靜清新,讓人心曠神怡,偶爾傳來的誦經聲洗滌心靈,似乎真能拋棄一切凡塵的牽絆和騷擾一般。

如此悠然而行,到了一處偏殿,聖上匆匆一瞥,卻見一道人趺坐於**之上,望著佛像發呆,頗感好奇,遂移步而觀,見那道人兀自出神,李世民不由覺得有趣,遂開口問道。

“你這道人,怎地到佛堂來發呆?難不成想棄道而入佛不成?”

那道人也不驚詫,背對著李世民說道:“某乃三清座下,又怎會入佛,今日到此,不過是為了瞻仰龍顏罷了。”

李世民心頭頓時一驚,雖然內衛四處遍佈,但都假扮了妝容,李世民今次算是微服私訪,沒想到這道人連頭都沒回,就知曉了聖人身份!

那道人也不敢在聖上面前裝神弄鬼,轉身行禮道:“貧道袁天罡,見過皇帝陛下!”

李世民定睛一看,果是袁天罡,頓時歡喜道:“天師再臨人間,果是我大唐之幸,某正有些要緊事需要天師除疑解惑,此非天意也?”

袁天罡露出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李世民大喜之下,把了後者手腕,相談甚歡。

玄奘雖出世,然遇到此事,難免心有不悅,佛堂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