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1 / 2)

小說:蔣介石成敗錄 作者:插翅難飛

四是拓展黨員的構成成分。《改造綱要》規定,“本黨以青年知識分子及農工生產者等廣大勞動民眾為社會基礎,結合其他愛國的革命分子為黨的構成分子。”確定黨的性質為“革命民主政黨”。要求深入到民眾中去發動組織農會、漁會時,應先建立黨的組織,務必使所有農民、漁民均能分別納入組織;組織工會時,應先建立本黨核心組織,策動工人進行籌組。至1952年8月,工農分子在國民黨內佔的比重已達49.3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知識分子佔29.77%,25歲以下的青年佔35.29%。這樣一改造,國民黨在臺灣的社會基礎趨於“穩固”。

評析:

從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改造”運動的初衷考察,這是一次成功的“整黨”,其目的達到了。首先,統一了思想,加強了對全體黨員的精神控制,尤其是加強了反共宣傳,在所謂“反大陸”方面統一了思想,在黨內有一個比較有吸引力的目標,因為那時,國民黨的人員主要構成還是從大陸敗逃到島上的黨員,這無疑為他們回到老家燃起希望,儘管是渺茫的。

其次,鞏固了蔣家父子在黨內的地位。透過“改造”,把與他們能抗衡的“二陳”排除領導層,且把野心大的陳立夫逼出國,將陳系、宋系、孔系的人馬清理出領導層,即使在基層也加以排除。其他派系的頭面人物,亦即新老元老級人物,也將他們逼出政壇,至少不讓他們擔任實職。國民黨第七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成員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蔣系人物了,這就為後來蔣氏父子權力順利交換奠定了基礎。

再次,鞏固了黨的基礎,黨員隊伍向工農擴充套件,尤其是吸收了新鮮血液,包括知識分子,使國民黨的成分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為國民黨向具有資產階級政黨性質的黨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從這個意義上講,蔣介石對國民黨的“改造”成功了,然而,大勢已去,“整黨”補天,為時晚矣。江山不在,風光已逝。也只是保全一個偏安一隅的立身之基,苟延殘喘之地而已。

治篇第144節 主要參考書目

[美]布賴恩.克羅澤著《蔣介石》,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

嚴如平著《蔣介石傳稿》,中華書局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宋平著《蔣介石生平》,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

楊春光著《蔣介石官場術》,團結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張敏著《蔣介石的前前後後》,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王維禮等主編《蔣介石的文臣武將》,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

張套鎖等主編《蔣介石厚黑謀略》,華文出版社,2001年5月版

河陽等著《蔣介石揭秘》,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1月版

尹家民著《兩岸關係中的毛澤東與蔣介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江南著《蔣經國傳》,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年11月版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版

《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

金衝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版

《周恩來選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周恩來傳1898—1949》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

馬掁犢主編《臺前幕後———1949———1989年的國共關係》,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

甘觀仕等著《中國國民黨在臺灣四十八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李義虎主編《政治賭博中的臺灣》,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9年4月版

賀淵著《三民主義與中國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版

王功安毛磊《國共關係通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版

範小方毛磊《國共兩黨談判史綱》,武漢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餘克禮主編《海峽兩岸關係概論》,武漢出版社,1998年1月版

郭廣迪等主編《國共關係中的傳奇人物》,武漢出版社,2001年8月版

牟文海等著《少帥風雲錄》,三泰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廣東政協《黃埔軍校回憶錄專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