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為供養敬事的福田。那些年,全村人、全鄉人都忙著放牧、砍樹、開會、學習,我們有很久很久沒去過任何寺廟。像我這一輩的孩子,不要說經書、佛像、僧侶、活佛,連見過念珠、轉經筒的都不多。
十二歲的我,偶然聽人說起哥寧活佛,便生出強烈的願望,矢志不渝地要去拜見他,這的確有些不尋常。我後來想,這主要還是因為藏人有福報吧:就算生在佛法衰微的年代,不聞三寶之聲,等長大了,沒有人教,還是知道要去找尋佛法。
沿川藏公路北行,過新札熙寺約三四公里,路西出現一片空闊的谷地,一條河由山谷深處奔流而出。1790年,大圓滿修行者晉美才旺卻珠仁波切便在這依山傍水之處,修建起最初的札熙寺,迎請四方學者、成就者來此講經弘法、閉關修行。1862年前後,寺廟由於戰亂整體搬遷,只留下一堵土牆供後人去瞻仰,去想象寺廟初建時的景況和第一代札熙寺人的生活。
在寺廟發源的地方,大家決定支起帳篷,駐留一天。
這次與我同行的有一百多人,大多數是札熙寺佛學院的僧侶。兩天前,佛學院經過嚴格考察,選拔出了四位堪布、四位喇嘛和二十位輔導老師。對於一個成立僅六年的年輕佛學院來說,取得這樣的成績著實令人鼓舞。寺廟上下喜氣洋洋,僧人們都很興奮,甚至整個玉隆闊地區無論男女老幼都像過年一樣歡喜,大家奔走相告:“我們又有自己的堪布了!”
很多藏族人雖不識字,卻有著一般世俗文化教育難以造就的見地和胸襟。他們懂得尊重知識,尊重有學問之人,並且真心實意地欣賞讚嘆別人的成就。他們思想單純,少欲知足,物質上只求溫飽,卻熱愛精神修持,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解脫,一切眾生都能解脫。凡是有利於眾生解脫的事都令他們雀躍歡喜。
解脫,即遠離輪迴的煩惱痛苦,關鍵在於謹慎取捨因果。取捨、因果,並不抽象。我們日常的行住坐臥、言談舉動無不是因果,無不在取捨。只是我們若無正知正見,取捨便往往顛倒過來,該取的舍,該舍的取,希求快樂卻選擇苦因,由此形成惡性迴圈,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所謂正知正見,是指能幫助我們了斷痛苦煩惱的知識、見地。依這種見地,我們將調整自己對世界、人生的態度和為人處世的方式,從狹隘、僵硬、矛盾重重到寬闊、溫柔、和諧圓融,從不傷害自己、他人及一切眾生,到幫助、利樂一切眾生,從痛苦到安樂,從輪迴到解脫。
在藏地,傳播這種知識和見地靠的是一代代佛教學者和修行者。正是由於他們的存在和努力,佛陀的智慧傳承才得以完好儲存並不斷弘揚。
藏族人,無論是在高原的哪個角落居住、遊牧,無論貧富賢愚,都能得到佛法的滋養、加持。所以,藏地民眾是真心敬重、擁護他們的僧寶。本鄉本土出了堪布、格西,一方百姓都會覺得臉上有光、榮幸備至。
這幾年,我時常考慮不再介入札熙寺的執行、管理。過去,對我恩重如山的幾位上師曾囑託我:有能力時一定要幫助振興札熙寺。我想我沒有辜負上師們的期望,十幾年間,盡己所能地幫助恢復了寺廟的各項制度和傳統,重建大經堂及附屬建築,並建立了佛學院。雖然我對札熙寺懷有深厚的感情,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會一如既往地幫助、支援它的發展,但根據藏地傳統的做法,應該由本寺的活佛和堪布對寺廟進行管理。
札熙寺在經過系列重建後,各方面逐步走上正軌,佛法的講修事業日益興盛,是讓寺廟自己的活佛、住持、堪布、管家獨立管理的時候了。
玉隆闊很多百姓知道我的想法後,哭著求我:“請不要不管我們的寺廟!”我不知該如何讓他們明白:我不是甩手不管了,人活在世間要盡忠盡義。寺廟振興是完成了前人的囑託,而寺廟如何持續發展下去,對同輩、對後人,我也應該有所交代。我在重建札熙寺的同時,所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幫助那裡的活佛、堪布樹立威信並積累管理經驗。我自覺身體、精力一年不如一年,他們若能把管理寺廟的重任擔負起來,我也就放心了。
今年六月,札熙寺舉行法會期間,我正式宣佈今後寺廟及佛學院的內外事務將完全由這裡的活佛、堪布管理,我不再參與,但仍會盡力幫助解決僧人們在生活上的困難和問題,好讓他們安心修行。
我從小家境貧寒,靠上師和道友的接濟才完成學業,深知無衣無食對在外求學的人來說是多麼大的困擾。不論將來情況如何變化,我都希望札熙寺僧眾不會因生活所迫而中斷學業,也不必為求溫飽而四處化緣。